对于制造性企业来说,每月的计划产量是有盈亏平衡点的,做过车间管理的,一定知道,车间每月生产的数量,最低不能低于某个产量点,否则,不足以支付产品的成本支出,也就预示着亏损。
有许多企业真的很奇怪,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产量计划急剧缩减,各生产车间开工不足,由于大部分工人都是计件工资,计划产量少了,想多干也多干不了,当然收入就低了,而这时候的办公室职员,工资保持不变,管理层的薪酬是个秘密,年薪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月月的生活费(月工资)不会降低,难道他们的收入不是靠企业的产品产量支撑的?
老马在一家企业做了二十多年的工人,和车间领导和职能人员都比较熟悉,交流的多了,当然也知道了车间产品产量的盈亏平衡点,每月超四十万件,盈利,低于四十万件,亏损!
怎么测算出来的,老马不懂,他就知道前些年,他月月没休息,车间每月的产量都在五十万件以上,那时候老马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基本保持在6500元左右。
后来,公司换了一位新董事长,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改革,高层变动,中层变动,基层也变动。可惜的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越来越糟糕。
起初,老马也没觉得有啥不好,车间的产量计划少点了,每个月能歇几天,挺好!当然,像老马这样的计件工人,干的活少了,挣的钱当然也就少了,有时候五千出点头,有的时候能勉强到六千,老马也知足,老工人嘛!休息休息对身体有好处。
可是,越到后来,苗头越不好,有一个月,老马只上了十天班,许多工人只挣了个最低生活保障。
老马说,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尽管企业没说降薪,但工人收入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这时候,职能部室和管理层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办公室人员月薪五千多的还是五千多,因为人家该怎么上班还是怎么上班,该休周六日还是休周六日。
管理层的收入不便多说,因为老马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收入不受影响,只看到了他们城市汽车限号常态化,这两年他们企业的好多领导都为了出行方便,增购了新车。
其实,老马也不是嫉妒,大家都是来企业上班挣钱的,就是不明白,企业没有多少产量,势必会亏损,产量低,工人收入低,那么,到底谁该为企业的亏损最先买单呢?谁最应该先降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