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不久前,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生了变更,华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前华为总裁卸任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由田兴普接任。此外,包括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内的4名主要人员全部退出。新增董庆阳、陈志东为主要人员。
一切都是如此的悄无声息,任老大抵是要慢慢退休了。
华为在任老的精心培养下,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巨头公司,傲然屹立在了世界之巅。许多人一直认为华为是“幸运儿”,相反,在我看来,华为更像是命运多舛的孩子。许多人都看到了如今的华为备受宠幸,但却很少有人看到华为经历的种种磨难。
伟大的背后都是磨难
华为历史上经历过四次重大危机。
第一次在2002年也被一些人称为“华为的冬天”,从1987年截止到第一次危机发生前,华为一直都是处于上升趋势。而就在这一年华为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对于全员持股的华为来讲,这是意料之外的灾难。此前员工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钱可能会血本无归。因此危机出现的时候,员工情绪出现波动,有的要求退股,有的要求离职并股份兑现,更夸张的是有人要求股权重组。在当时华为又官司缠身,最为不幸的是任正非当时罹患抑郁症,一时间华为内部人心惶惶,濒临绝境。最后还是艾默生公司以约60亿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华为的通信电源业务,解决了华为的现金断流问题,化解了这次危机。
第二次危机,2008-2009年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与华为一直秉持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要知道当时华为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为此华为不得不斥巨资买断7000人工龄重签合同,这件事情被媒体扭曲成华为挑战《劳动法》,更是被外界形容成像富士康一样的血汗工厂。但是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重新确立以奋斗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这才度过了危机,并且捍卫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场危机,2013-2014年互联网行业对华为以及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冲击。互联网的爆发,如同山洪猛兽般几乎要吞噬整个传统行业。那段时间任正非为了树立传统行业信心,发表了许多在现在看来都是切中要害,直指人心的文章。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却遭到了自媒体“围攻”,任老在那段时期饱受外界的各种质疑,华为再一次面临人心涣散的危机。当时正是因为任老对传统行业的信心和自己的坚持,才没有让华为晕头转向,企业也因此度过了危机。
第四次危机,大多数人都知道,那就是孟晚舟被扣,251事件以及国外超级大国合围打压,前三次都不如第四次的危机严重。用内忧外患形容此时的华为处境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这四次危机华为可以化险为夷,如果仍旧有一些人归根于“幸运”,那么我唯一能想到辩驳他们的理由,那就是“越努力越幸运”。
我们也要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空间
纵观华为经历过的种种磨难,取得今天傲人的成就。我想这要得益于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始终陪伴着华为坚定不移的用科研技术来拥抱全球化的结果。
此前我看过一个郎永平的视频,华为拥有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它是一个世界上史无前例,唯一一个员工控股公司。即使如此,华为却并不注重利润增长。就拿思科来比较,在2014年之前都是思科领先。从2015年开始华为营收首次超过思科,比思科多了10亿美金。这对于当时的华为来说,是一个非常自豪的成就。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觉得华为是一个注重销售增长的公司。虽然华为的销售增长如此之快,可细观利润的话,华为的利润却远远落后于思科。在2015年华为营收超过思科10亿。可华为的利润却还低于思科33亿美金。
华为愿意给予思科市场利润,因为它可以拿到市场份额。从2008年开始,思科的市场份额从51%跌到了28%。华为却从10%涨到了24%。要知道华为的产品绝大多数不输思科,价格却比思科便宜25%。换做旁人,或许会乘胜追击再便宜10%,从而把思科完全赶出去,成为独霸。
相反,华为却给了“敌人”一个生存空间。对于此事,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不能太高,我们也要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空间”。如果打价格战,华为是极有可能把对手整死。
不得不佩服的地方就是,华为拿出不打价格战“省下”的钱投入到未来的科研上。这才有了后来的华为5G领先全球的局面。
有人或许会说,是华为把握住了时机才获得了现在的巨大资源和成就。其实并不是,华为从默默无闻迅速壮大成为巨头公司。华为依托的是任正非的格局,只有具备这样的格局,华为才拥有了拥抱全球化的能力。
来时身前一片荒芜,走时背后鲜花满地、绿树成荫。任老陪伴着华为一路走来,身后早已硕果累累,昇腾AI芯片、鲲鹏服务器芯片、凌霄路由器芯片、麒麟手机SOC、巴龙手机基带、鸿鹄电视芯片,麒麟990等等是华为最大的底气,而且这肯定不是华为的全部实力,因为华为总在美国以为它不行的时候,绝地反击亮王牌。
此次卸任,如果说任老有所遗憾。我大胆揣测一下,应该是任老没能把自己在华为的股份稀释成0.0001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