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燕青
1989年5月,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为原冶金工业部直属“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成立。同年7月,任守国进入公司工作。32年来,任守国与公司一起成长,最终成为这家在自治区范围内拥有甲级资质最多、资质种类最全、资质等级最高的科研设计类企业的“当家人”。
钻研环保领域的“痴心人”
从1989年至今,“技术男”任守国的工作一直与“环保”密不可分。他是公司第一个专业领域贴合的本科生,从实习生到工程师再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如今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技术带头人,30多年他默默奉献、矢志不渝,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痴心”于环保事业。
在他主持下,先后完成了包钢600万吨钢铁总体规划、1000万吨钢铁总体规划、青钢搬迁工程、华能北方电力包头三电厂、华电包头东华热电等多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获生态环境部审批。作为国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家库成员,生态环境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专家库成员,他多次参与生态环境部、内蒙古生态环境厅以及各盟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建设项目环评技术评审工作。2020年参加了中央督察组对云南、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在对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羊拉铜矿检查时,督察组因塌方被困高原深山,历经生死考验。
在繁忙工作之余,他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和团队带头人的责任使命,将初始业务少、水平低、知名度不高且不足10人的环保团队,培育到如今近50名高层次人才,技术实力、经济效益、行业知名度在内蒙古首屈一指,人均创利20余万元的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型”人才
任守国也是一位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家。在众多的实践背后,任守国并没有放弃对环保知识的深入研究。他发表的论文《包钢SO_2总量控制》获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他凭借所学所思主持完成了多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得到了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审查通过。其中包头金属深加工园区规划环评修编,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了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等功能分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持编写的装备制造园区总体规划环境报告书助力装备园区顺利纳入2018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对包头市青山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之后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主持完成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是全力打造全国高载能产业低碳发展的创新区,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逐步改变了高载能产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传统形象,201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同时,他还组织完成了包头市“十三五”战略环评及其子课题“三线一单”的制定、城市集中供热、河道治理、恶臭水体治理、各园区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设计咨询服务,如通威多晶硅、华云新材料铝合金、杉杉科技负极材料等多个包头市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前期咨询服务,主持完成包头市地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技术报告,为有效保护黄河水环境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敢啃“硬骨头”的党员榜样
有着26年党龄的任守国时刻以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成为身边党员学习的榜样。
在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时刻,他主动出击,打响了向新兴领域市场进攻的前战;在推进离退人员社会化工作中,他作为负责人,精细筹划,合理分工,积极对接,克服人数多、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盘结等诸多困难,领跑包头同类企业,实现人事、党组织和档案移交三个“百分之百”;在扶贫工作中,他多次深入帮扶村,了解村内脱贫攻坚情况,协调多方资源帮助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难题,实现每年近15万元农副产品采购,对口帮扶村156户国家建档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
他先后主持承担在内蒙古地区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审批项目若干项,为打造内蒙古绿水青山,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力量;主持参与包头市多个旗县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顶层设计,助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大环保”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源:包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