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朱恒源最难求职季你需要掌握的正确姿势.

清华教授朱恒源:“最难”求职季?你需要掌握的正确姿势

清华教授朱恒源:“最难”求职季?你需要掌握的正确姿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China网讯】暖冬亦寒,又是一年求职季。

去年下半年起,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传递出一些令求职者不安的讯息:一度风头无二的创业公司骤然倒下;大批独角兽企业纷纷流血上市;多个行业的头部企业频传真假难辨的裁员、缩招消息;部分企业则是或直接或迂回地收回了已经发出的offer……

这样的形势,显然冲击了校内求学的年轻人。清华的规矩,在职的教师,每周都要留下固定的office hour,用于接待来访的认识不认识的同学。期末的答疑时间,来访的同学话把儿各不相同,聊着聊着,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今年的就业市场,似乎大家都有些“丧”。

“老师,您说这个市场上,哪里还有估值洼地?我就去那儿求职了”。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我指导的研究生;他说的估值洼地,是我们的教材《战略节奏》中的术语,说的是在产业发展某一阶段,大家没有认识到的、未来有价值的领域。这是一个大家常说的那种“很优秀还很努力”的学生:本科考入清华工科,修了双学位,毕业后读管理领域的硕士。学习努力自不必说,还早早地进入公司实习,并在学习和实习之间尽力平衡,出身不错,不怕吃苦,还“很拼”。在他的计划里,毕业之后进入热点行业顶尖企业,顺理成章。这场不期而至的“寒冬”打乱了他的计划,尽管他已经拿到了一个我觉得不错他也认为可以算是“退而求其次”的offer,但和他的同学们一样,这个求职季依然让他觉得很“丧”。

这让我想起了十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那时我恰巧在学院主管就业工作。我至今还记得,一位原来任职著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北方区负责人的校友,回到学校,和我分享过她的经历。为应对危机,按照公司要求,她把自己治下的上千号员工裁撤,之后自己飞到香港述职,却在香港得知,自己也在被裁名单上。如果与十年前的那场危机相比,如今的这场求职“寒冬”,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凛冽。

因为发展方式需要转型,我们的经济目前正处于近十年的下降周期。过去通常8%以上的高增长一去不复返了,去杠杆让投资相关的金融部门在收缩,前几年如火如荼的消费互联网行业增长见顶,新的增长领域还在探索中,尽管大家都看好产业升级,但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赛道。全球化回潮,中美贸易冲突前景不确定,一些传统制造领域的投资也在收缩,旧的动能已经失速,新的动能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动力青黄不接,就业市场波动在所难免。

为了应对大环境的变化,企业必然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用人策略。一是把部分有一定资历但还算不上资深的人员释放出来,以降低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向市场开放少量名额,为下阶段上升期储备人才。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企业不会大规模扩招,不过在招聘市场上仍会有职位放出来,但显然加大了筛选的力度,比如对成绩的要求更高,要求有本企业的实习经历或者声称只从自己的实习生中通过return offer招人等。

所有这一切指向的是,今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如往年那样乐观。

除了客观的市场状况,让我那个既优秀且努力的学生慌张的原因,可能还在于现状与预期的差距。这些同学对于就业的预期,在前两年市场烈火烹油的时候形成,那时的市场,人人创业,处处机会;上升期的企业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知名的头部企业给你一个广阔的平台;已经走向职场的师兄师姐回校分享经验时所描述的职场生活,繁忙紧张但可谓收获颇丰,让他们的预期更加具象也更令人神往。可以说,这一轮的求职者,都是在市场顶峰上规划未来,却要在市场下探时候实现梦想,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冲击,些许的焦虑和慌张,在所难免。

先入轨再变轨

问题是,如何破局?

堂吉诃德式的一往无前当然是突围的方法之一,但在这一过程中所激发的好胜心往往会淹没对现实状况的理性判断。有的同学尽管也知道市场在收缩,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原来的既定目标,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休止的笔试面试,以及毫无含金量的实习中,在海投狂面和刷实习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甚至不惜本末倒置,找各种借口勉强应付上课毕业论文等学业要求。这样一来,能否有所“得”尚不确定,但失去的是真真切切的失去了。

眼前的这场就业困难,是中国经济在新全球化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决定的,也是新技术变革条件下全球产业发展范式变迁的一个中间状态:这场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业内部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也相应地被迫调整。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按照原有的经济结构下的所谓的职业规划,在行业、地域和薪酬等方面不做调整的话,显然许多的规划无解。有解的办法,是适当放松约束条件,原来一步到位的规划,分两步到三步来实现,这就像发射卫星,如果一步不能进入目标轨道的话,是不是先进入转移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在实施一个变轨的过程,进入原来预定的目标轨道。

对于初次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只是让自己快速进入职业发展的“在轨”状态:要在下滑的市场中找一个支点,迅速把自己稳住,踏踏实实为下一次的上升做准备。比如,前几年金融投资行业大热,VC/PE行业成为许多同学求职的热门。现在整个金融在收缩,人才在挤出,少量放出的机会,大家一哄而上,竞争可谓惨烈。怎么办?可以先进入一个制造业或者服务业的实业公司,等积累了实业的经验,如果仍然希望在投资领域发展,将来再转出来。毕竟,现在从事VC/PE的,许多也是CFO/CEO出身,也有一些是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甚至技术的背景,真正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是VC的反而不多。在实业公司里从事一段具体工作的优势,是你能深入了解企业内部运行的逻辑,这对你将来判断投资对象的价值有莫大的好处。这样,尽管你不是直接进入投资行业,却为自己将来进入相关领域准备了很好的基础。

试试对自己进行“风险投资”

职业发展是一场长跑,同学们毕业的时候,寻找一个就业岗位,也就像对自己未来的一次智力风险投资。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总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均衡:那些人人向往的钱多人少离家近的地方,往往竞争酷烈,杀价厉害,结果获得的价值往往并不丰厚;那些少人问津的地方,往往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这地方确实未来发展有限,所以人人都不愿意去;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地方长期看很有潜质,只是当下还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在一个从众的环境下,少人问津。

“风险投资”的要旨在于:投资时找的不是市场上轰轰烈烈、如日中天的企业,而是去探寻有发展潜质、能跟自己的能力网络相匹配的不为人知的业务单元,审慎地评估投资,耐心地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系统进行重整,创造价值,提高经营业绩。这不是一个即买即卖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创造性地展现价值的过程。求职时对自己智力的“风险投资”,就是要在从众的环境下少人问津的行业或领域中,寻找可能孕育着的未来伟大的企业,这才是我那个学生问的“估值洼地”。

每一轮的下行,都有后来如日中天的企业在诞生。199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现在的腾讯和阿里还在初创中挣扎,2008年的那场海啸暴起的时候,现在大家趋之若鹜的京东也不过刚刚在为30亿的MVP奋斗。十年前我分管就业时送出去的那批毕业生,分布十分广泛,不集中于金融投资北上广深。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个时候有大量的同学去了一些现代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和部门,如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等所谓的“偏门单位”,随着过去十年互联网企业的大发展,这些同学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业绩,甚至还创造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新业务模式、新管理方式等,同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经成为了行业中坚。

当然,要找到”估值洼地“并非易事,需要一些眼光,费一些思索,以及一点点的运气,毕竟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没有百分百的好企业,也没有从不失手的投资人。你需要做的,是不断地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的经验、技能和资源,并保持自己一直处于职业发展过程中,即所谓“在轨”的状态。

在路上

古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很少有人把后半句当真了,但许多人还愿意用前半句提醒初出校门的同学,选择就业领域要谨慎。同学们早已走出了每个故事都有个完美结局的童话世界,但却还无法摆脱对“赢在起跑线”的执着,担心一个不甚符合美好预期的职业开端会将整个职业生涯拖入深渊。所以,越来越多的同学,会过多的高估自己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在初次就业时,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路口选择,却在犹豫踟蹰中不敢迈出第一步。

即便是你在当下选择了炙手可热的行业、公司,又怎样?我们现在的行业分类、专业发展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在如今这个产业大变局的时代,注定要被重新定义、重新构造,麦肯锡甚至认为,到2030年中国将有1亿人要面临职业转换,这个估计激进与否可以商榷,但未来的职场和大家过去习以为常的会有很大不同,则是大概率事件。在这个条件下初入职场,还要斤斤计较不同offer之间的微小差异,有意义吗?

在《战略节奏》一书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处在动态复杂商业环境里的企业,要打破兴亡周期,获得持续成功,唯一的路径是看清市场发展的节奏,敏锐地识别出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构筑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使自己的战略节奏与市场演进节奏相契合。

如果初次就业放在整个职业发展进程中来看,把个人的职业发展放到中国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中来看,那么,个人和企业一样,其实也需要一个识别变化、把握节奏。很多时候,恐惧、慌乱都源于未知,如果我们看得更远,更全,就可以更加从容、更加冷静。

简而言之,中国的经济虽然处于一个下降周期,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必经之路,发展范式的转换,必须经过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表现为社会中产业结构乃至就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但是,中国经济巨大体量还在,也仍然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增长极;一代企业家奋斗的精力旺盛,商业社会创新的动力还在,新的发展机会还在不断孕育过程中,只是还没有“显见”到人人不假思索就可以看到,因此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暂时的低谷而已。

在下降周期熬过业务发展的“枯水期”,并发展相应的关键能力,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是企业需要把握的战略节奏。下降周期个人的职业发展,说来也十分简单:冬天来了,就该去翻地,这样春天来了才好播种!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幸运到只遭遇一次下降周期,而我们职业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在严冬中承受损失,而是为了能够熬过寒冬,等待春天的到来。

离开了整个职业发展进程来谈当下的就业,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就业季,你需要做的是,哪怕骑着驴,也要尽快上路,走着走着,风景就不一样了,也许路上还能换上匹快马。相反,你老不上路,注定要错过一路上的风景。

那个十年前裁完人后也被裁的校友,在被裁之后,就待在家里,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裁员的日子》,出版之后大卖。待市场回暖,她又回到了原来的领域,但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刚刚我看她的朋友圈,她在马尼拉度完春节假期,刚刚开工呢。

“丧什么丧,既然有了保底offer,滚回学校来,好好写论文练本事,不比什么都强?” 这是我给学生的忠告,希望他能听进去。

作者简介

朱恒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副主任,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与杨斌教授共同发展了战略节奏理论及动态条件下的战略分析框架PRE-M模型(被称为“朱杨三角”)。这一模型打开了战略的时间维度,考察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和股权市场的共生演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帮助企业在动态环境下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入选容闳技术管理学者;桑坦德创业教育学者;富布莱特学者等。

济南压力试验机

试验机

电子万能试验机哪家好

上一篇: 清华康奈尔金融MBA联谊暨2019级FMBA卓越奖学金颁奖典礼圆满举行.
下一篇: 清华经管MBA共享经济10周年这5个问题还没解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