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其外在,更应剖析其内在实质;更不能以个人喜好去“定义”事物,而只能综合依据事物的“外在和内在”为其命名,因为“外在”过于肤浅、“内在”过于局限,而“个人喜好”又属于主观,主观上的东西又太过于多变以至于捉摸不定,本书要讨论的“企业债”,若要尝试与其定义,也是如此窘境,也是如此颇费周章,但笔者不揣简陋,甘愿为诸君一试,贻笑大方!
企业办公租赁办公场地需要支付租金是“债”,企业闲置场地出租出去应收租金也是“债”;向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采购是“债”,向产业链下游供应材料也是“债”;雇佣工人应付工资是“债”,企业经营应交税费也是“债”,企业日常经营中产生一切的应收、应付以及已经实际支出、交付过的也是“债”,企业债不仅仅限于尚未实现的,还包括一切已经切实“实现”的,“未来”和“现实”的时空纬度并不妨碍“债”的存在。钱的应收应付是企业债,产品或服务的应交付和应收取也是债。债所指向的对象并不限于日常所见且习以为常的“钱”,债所指向的对象包罗万象,不同行业的企业所运营或经营的一切商品、服务或商品和服务结合体都是“债”的载体,世界上有多少商业就有多少企业债,商业无边界,企业债也无边界。债虽大肚能容,但其本身只“一体两面”,恰如硬币:以“请求交付”为一体,可以请求交付的是“债权”,被请求交付的是“债务”。比照开端所给出的“定义”方法,企业债即是:市场主体一方向另外一方主张交付特定标的而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此说来,酒会上觥筹交错地交际邀约不是企业债,只是企业债的序曲前奏,而精英领袖酒后微醺签署的每一笔或大或小的业务单都是企业债;大客户经理“梅开二度”(二婚)让其他企业家暗自艳羡、表面鄙夷却不得不送去“超级红包”不是企业债,该客户传真过来模糊不清的每一个订单却都是企业债;年底“尾牙”上不得不派发的各类超级诱惑的“大奖”也不是企业债,而企业少付哪怕0.1元的工资都是企业债的一部分。诸如此类有关企业债的“是”和“不是”无可尽数、无法详列。但,企业债却常伴企业,永不离去,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家并不认为无“债”一身轻,相反经营企业的业者更喜欢被“债”所环绕,甚至希望最好有无数的“债”,因为只有“债”才能赚取企业家所期望的利润,只有“债”才能让企业和企业家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和市场价值。倘若一家企业长时间没有“债”也就意味着该企业没有订单和业务,也就是被市场判处了死刑。虽然市场监管部门不会勒令关门大吉,但该企业因自身不被市场所需要,而终将归于消亡。企业债就是企业整体的一部分,企业就是期冀企业债权而生,终将也会被无序疯长的企业债务拖累而死。简单的结论是,企业债是标定企业价值的客观尺度,企业债本身并不可怕,企业债的规模与企业发展阶段不匹配才可怕,本书接下来的部分章节将着重对此作出解释。
所有类似“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形容矢志不渝爱情的诗句,皆可用来形容企业家对企业债的爱恋,而任何爱恋总是带有盲目性的。企业债之于企业,像牛身上的牛虻、海滩上的沙粒、人体身上的毛发。对一些企业来说,企业债务是压顶大山,企业债是深陷沟壑;同时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说,企业债也是高山,只不过这些高山峻岭成为该企业的垫脚石,企业债也是沟壑,只不过这些沟壑成为其他企业进入“壁垒”让该企业活的更滋润。企业债是无情的、中性的,而企业家则是单方面的多愁善感地多情!只有那些勇敢无畏、智慧超群的企业家,才能平衡好企业债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所需债务规模,才能带领企业跨过许多“企业债”的高山沟壑、悬崖绝壁,才会帮助企业登顶山峰“一览众山小”。
在当下债务违约频发的年度将变的更泾渭分明,潮水退去不仅能看到谁在裸泳,更会发现沙滩上留下多少不堪“企业债”重负的牺牲体。企业债曾为企业以及企业家带来酣畅淋漓的痛快愉悦,也会企业以及企业家带来挥之不去的痛彻心扉,带着1997年的“汇率疯”穿过2008“联保联贷”的丛林,那些让企业以及企业家遍体鳞伤的痛,在今天必将成为企业和企业家最强壮的地方,伤疤日厚似勋章,勋章遍身慰平生!
【摘自新书《结债成网》 房星光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更多详情,购书抢先阅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