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以颠覆VC为己任的股权众筹越来越冷清了吗云筹估值多少

众筹之家讯

自国内众筹在2011年起步以来,历经风雨,已是第五个年头。股权众筹的发展时间是在2014年,于2015年迎来大爆发,平台数量激增,融资频发,时人惊呼“股权众筹要颠覆VC机构”、“股权众筹的时代来了”。然而,一阵热潮后,2016年的股权众筹似乎平静了很多,平台融资也没那么容易了,曾以“颠覆VC”为己任的股权众筹,越来越冷清了吗,这又是陷入了一个怎么样的怪圈?

以“颠覆VC”为己任 今何在

一年前的今天,电商平台以“单骑闯关”的架势高调宣布进入股权众筹行业,创一时新风气,掀起“人人皆是天使投资人”的浪潮。另一方面,P2P网贷为首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被重点整治,以及股票市场的起起伏伏,导致一大批投资人进入了股权众筹行业,无形中壮大了股权众筹的行业规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媒体发出题为“股权众筹要颠覆VC机构”、“股权众筹的时代来了”的文章,无不为股权众筹而渲染,不惜笔墨,大写赞歌。有人动摇了,弃VC,而置身于股权众筹,包括像徐小平、沈南鹏这样大佬级别的人物都认为股权众筹大为发展,纷纷进入股权众筹行业,拓展业务。有人却冷冷一笑,嗤之以鼻。

于后者,拥有“正统”基因的VC机构是处在投资链条的中上层次,而股权众筹仅是处在底层,所以,很多传统投资机构对股权众筹行业的发展不以为意。

磐石资本执行合伙人白戈表示,“人人做天使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创业型的企业投资,其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包括对企业数据、营收、未来盈利前景等都要有非常充分的调研和考虑,尽管有领投,但是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这样的投资还是少部分人的世界。”

但不管如何,

最早进入股权众筹行业的人士,有相当一部分是风险投资领域的失意者,借新生的股权众筹来颠覆看似“高大上”的风险投资,并在媒体的鼓吹下,他们的信仰更加坚定,“未来一定会实现人人天使的梦想。”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从股权众筹的投资门槛来看,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这样的要求显然不是一个普通投资者可以满足的。

再者,股权众筹的模式没有完全确定,比如退出时间等,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以一个未完全成熟的行业去颠覆另一个成熟的行业,并非是理智之举。

笔者更信奉“股权众筹为创业企业服务,而投资人从中获取一定回报”的理念。

这与传统投资机构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不存在冲突。早在此前,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一个疑问,股权众筹能否投出一个独角兽?显然,是有机会的。但独角兽的最大红利并非留给股权众筹的投资人,因为在独角兽成形前,股权众筹的投资人早已退出,真正撑起一个独角兽企业的是后期投资机构。

这是一种递进关系。股权众筹在前期作铺垫,待退出时,由传统风险投资机构接手。

所以,“颠覆VC”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不仅投资门槛没有任何优势(法律仍严格限制),而且股权众筹并不具备代替风险投资的潜力,比如资金量。但同时,也不可忽视股权众筹的作用,它帮助后期的风险投资机构筛选出了很多好项目,据笔者了解,包括京东东家在内,有不少的股权众筹项目已经获得风投的青睐,甚至拟挂牌新三板。这才是股权众筹真正的力量。

当然,时至今日,也几乎没有人再鼓吹“人人天使”、“颠覆VC”等等的口号了,务实才是对股权众筹真正有用的做法。

平台融资减少 真的变冷清了吗?

一个曾经高调的行业,一个曾经叫板传统风险投资的行业,却未能如愿,走下神坛,变得冷清,似乎是理所当然。

据众筹之家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至少有六家股权众筹平台完成了融资,其中包括专注上市项目的众投邦平台B轮5000万、专注天使投资领域的云筹A轮1764万、专注实体店铺众筹的人人投,以及成为国内首个估值20亿平台“天使汇”私募融资2000万。

如果再算上36氪、天使客等平台的融资,可以说,2015年的股权众筹行业充分得到了资本的青睐。但在今年,截至到4月底,唯一公开的仅有聚募平台的千万级别融资,其他平台并没有相关动向。

这到底是资本不再偏爱股权众筹,还是股权众筹缺乏后期的动力?笔者认为,

平台融资的减少,并不意味行业变得冷清,相反,这预示着股权众筹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平台正在进行跑马圈地。

据盈灿咨询的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4月底,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有132家,比3月份增加1家;非公开股权融资项目数为465个,环比3月上涨了15.96%,占到总项目数的7.38%。另外,非公开股权融资的成功筹资金额达到6.59亿元,环比小幅上涨了22.04%。

从这里看,

整个股权众筹行业并没有出现冷清现象,各项数据基本稳中有升。虽然奖励众筹和公益众筹的规模有所下降,但非公开股权融资的成功筹款额持续增长,更突显了非公开股权融资的竞争力。

那为什么平台融资还会减少了吗?笔者认为,除了行业经过热潮后,正走向理性外,便是“蛋糕”做大了,

大平台抢的蛋糕份额变多了,使那些中小平台没有分到更多的蛋糕。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京东东家的数据来看,截至到2015年底,平台总融资额超过11亿元人民币,投资者超过6万人,复投率更是达到30%,并有3个项目成功退出。对比2015年全年,非公开股权融资的筹款金额达到51.9亿元,仅东家一家平台就占了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其他平台是面临着怎么样的竞争环境。

所以,在今时来看,虽然股权众筹行业看似平静,实际上是各大平台正在跑马圈地,不断挤压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使整个行业还没有到达“百花齐放”阶段,就已经要出现寡头。

可这样真的好吗?

笔者一直认为,股权众筹的最大功用应该是给创业公司服务,而投资人从中获取一定回报,其他什么高达数十倍的回报,以及想从中得到独角兽的红利,都是一厢情愿,除非真的具备专业天使投资的能力,能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还有各种人脉资源等等。但是,若是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显然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股权众筹投资人了。

当我们进行投资教育的时候,除了给投资人教授最基本的股权众筹知识,还有一点,就是强调平台给创业公司的筹人、筹智行为,也就是笔者说的服务。

换句话说,

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够激发股权众筹平台对投资人、创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因为股权众筹是无法代替传统风险投资机构,只能依靠服务取胜,用优质服务把初级投资人引进投资圈,让他们体会到投资的乐趣。

关于服务,笔者也注意到很多大平台开始着手,比如“创业营”、“创业服务合作”,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说,股权众筹平台正在履行孵化器的义务,甚至比一些孵化器平台做得更好。

但笔者不认为是坏事,相反,受制于国情(散户居多),股权众筹平台必然要承担一部分孵化器的职能。

而产生这种服务的前提,也同样需要“百花齐放”。只有平台数量可观,各平台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对投资人、创业公司才是最为有利的。若是过早出现几家平台独大的现象,则很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反而不利于行业发展。

关于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搜索行业,X度在国内一家独大,造成今时今日的局面。

在笔者看来,一个新行业的正常发展,自然要经过“百花齐放”,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下一步才是真正出现寡头的时候,而跳跃式发展总是会伴随着诸多悲剧的发生。(源/众筹之家 文/子野)

影像测量仪系统

影像仪测量仪

影像仪测量

上一篇: 【推荐】以音乐和科技之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梦想音乐基金会
下一篇: 【推荐】以黄金计价1945年美国人均GDP比2022年高这是为何300吨黄金值多少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