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取得整体性、全局性胜利。接下来的新一轮深化改革工作将进入深入持续推进阶段,精准、成效、质量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企改革的关键诉求。同时,企业改革“短板、弱项”、“穿不透”、“不到位”、“不等温”等现象仍然存在,亟需建覆盖全面、内容客观、指标系统的评价机制,通过“以评促改”反映改革过程和结果,并为继续提升改革成效提供重点方向。
一、
开展改革综合评价的作用及难点
改革综合评价对推动深化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能有效检验改革实效、评价企业提升变化、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树立典型榜样、回顾审视改革短板、排查障碍堵点、发现和研究制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深化改革。但由于改革类型多样、实施改革的条件和环境迥异,全面客观地评价国企改革过程与成效、设计多维度或多层次的评级体系存在挑战,基于评价实务制定适合国资国企开展改革评价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
改革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改革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期性”和“长期性”,“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三组因素,普华永道提出“改革执行力-改革成效-高质量改革”三个层次构建改革评价体系。
改革执行力评价
深化改革已成为国有企业常态化工作,改革工作的组织推进和执行直接影响改革成效的取得。对改革执行力的评价重点是企业是否有组织、有计划、规范地实施改革,以保障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改革执行力评价指标
改革成效评价
针对企业各项改革任务(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现代企业制度、三项制度、创新、监督等),考察企业取得的具体改革成效等。
各维度改革成效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
维度1:混合所有制改革
发展模式升级:改革后企业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以及产业链上竞争地位提升的情况
炼长补短:各方投资者优势发挥和国企短板的补足情况
经营改善:改革后企业财务绩效、市场份额、资产证券化等增长情况
治理决策:非公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深度
效能提升:企业在精益管理、活力效率方面的提升情况
维度2: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
增量拓展:员工在市场拓展方面的成效
成本效益:企业在改革后相对成本降低及效益提升的情况
员工绩效:员工人均绩效的变化情况
创新活力:员工在创新成果方面的产出变化情况
“主人翁”意识:员工对公司文化、愿景、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度
团队稳定性:公司骨干、核心团队离职率变化情况
人才吸引力:方案实施后外部中高端人才的流入情况
维度3: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的情况
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的制定情况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设置治理结构及成员配置情况
各治理主体治理规则及决策事项的制定情况
董事会与经理层行权履职情况:
董事会外部董事过半数情况
董事会是否能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利
经理层是否有经营自主权
外部董事履职具备的必要的履职支撑条件
差异化管控:评价是否实施了差异化的管控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下属企业“一企一策”制定授权界面
合规管理: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情况,合规风险防控的情况
风险防控:企业风控体系建设情况,风险防控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维度4:三项制度改革
干部能上能下: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情况
员工能进能出:市场化公开招聘以及末位淘汰的情况
收入能增能减:薪酬与经营业绩和个人绩效挂钩的情况
薪酬激励:薪酬激励向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及一线关键岗位倾斜情况
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范围及考核兑现情况
维度5: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评价是否在充分保证国资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瘦身健体:企业在压降法人层级和家数、同质化整合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不良资产处置:评价是否顺利实现扭亏、清理了不良资产,解决包袱、轻装上阵
维度6:创新突破
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在科技创新如专利等方面拥有数量的变化情况
新产品、新业务营收占比变化情况
商业创新能力:企业在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合作机制等创新情况
管理创新能力:企业在管控模式、市场化机制、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情况
维度7:监督
创新容错:对改革创新及敢于担当的事项实施容错纠偏的情况
监督问责:对不规范履职尽责、违规经营事项的监督问责情况
高质量改革评价
国企通过系列改革、多轮改革取得了成效,接下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将承担更大责任,国企的高质量改革成为重要导向,也是衡量通过国企改革实现国企使命和担当的重要标准。
高质量改革评价核心指标
通过多层次的评价维度实施改革综合评价是推动改革深化的有效手段,国资监管机构及国企集团可出台改革综合评价工作指引和要求,明确评价范围、主体、时点、标准、方法、程序、结果运用等内容,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机制,“以评促改”推动改革做深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