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下山虎设计

文章目录:

1、行走在“潮汕”路上2、创意“爆改”下山虎、四点金…潮汕民居碰撞出文旅的火花3、潮汕“老厝”被解剖,原来你家是这样的下山虎

行走在“潮汕”路上

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通知一经发布,近几日,周围友人都欢喜雀跃,春节八天长假江南游更是首选。

潮汕文化▲

潮汕地区一时成了旅游热门地。

潮汕地理概念上指粤东的揭阳、潮州、汕头三市这片地域。这里位于广东的东南部,西北方横贯着由东北到西南的莲花山脉,大大地阻隔了潮汕和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交往,北部横亙着五岭,又隔断了和中原的直接联系。

潮汕地区却有着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

然而,潮汕地区却有着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

这使得整个地区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海既封闭又开放的环境,也因此造就了潮汕独特的文化。到了潮汕地区可以感受到潮州人保守的一面,同时也看到海外潮州人冒险进取的一面,这不能不说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潮汕地区节日狂欢▲

战国中期,越国为楚国所灭。

越王勾践的子孙带领族人移居到东南一带,建立了闽越、瓯越和东越等王国,为当地带来了华夏文化,越人和当地的山民及古海丰人的后代通婚,逐渐繁衍成为后来的潮州人。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潮州地区属南海郡。南海郡经过几次改名后,到了公元五九0年改称循州。潮州的名字首次在历史出现是在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五九一年,循州改名为潮州。

潮州牌坊街▲

潮州地区传承了江浙的稻作文化,以米为大,民生的种种都体现在米食文化中。

因为面对海洋,以大海为家,以鱼虾海产为食,造就潮州的饮食文化是米食文化与海食文化的结合。在一八六0年汕头开埠之前,潮州府统辖潮汕各县,包括了汕头、揭阳等地区,菜式统称为潮州菜。

远眺潮汕▲

公元八一九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至潮州。

韩愈是辽宁人(一说河南),完全不懂远在“蛮夷”的潮州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更是难以适应。韩愈在潮州为官仅八个月,可是对潮州的影响深远。他向朝廷申请恢复乡校,又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办学,多作诗文以提倡文风,关心民生,提倡桑农,赎放奴婢,建堤修渠。中原文化从此进入潮州,亦开启了潮人好学之风。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潮州的米食文化和海食文化得以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潮州风味。

潮州的红桃粿,客家人把米食叫粄▲

潮州菜的一个特色是用料杂而广。

所有天上、地下、海中的生物植物,不论形状多古怪,只要能吃的都可入馔,一为鲜味,二为悭俭,敢吃的程度,或为国人之冠。长长的海岸线为潮州民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出海的渔民要把捕捞到的海产保存,发展出“一鲜、二熟、三晒、四鹹”的方法,例如用盐水炊熟的鱼饭,虾乾鱼干以及制成酱料,成为潮州菜中重要的部分。

潮汕鱼▲

传统潮州菜中的用料往往注重海鲜。

而烹调又以炊(蒸)、煮、炖为主,味道偏淡是潮州菜的特色,以淡出鲜,再由鲜出味,尽量保持原材料的本来味道,而不让过多的调味料把食材的鲜味覆盖。很多潮州菜式都配有一碟蘸料,例如鱼露、普宁豆酱、蒜泥醋、金桔油、韭菜水,食客可自行调校浓淡,令味道更有层次。

潮州美食▲

十九世纪后期,潮汕人开始聚居在香港西环区当搬运苦力。

当时有潮州小贩每天用担挑担着两个竹篮,前篮装鱼饭和鹹杂,后篮是潮州糜(粥),供应同乡们三餐食用。潮语叫这些流动小贩做“担八索”(前四条麻绳,后四条麻绳),也叫做“担篮”;另一说法,潮州人叫吃鱼饭是“拍冷”(粤音:拍呢)。后来香港人由“担篮”或“拍冷”的潮语口音,演变成“打冷”。

走村串巷摇鼓的担八索▲

近几十年,打冷已成为潮菜的卖点,更有专门的打冷店,特色是食物的选择多。

大致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卤水食物,以卤水狮头鹅为主角;第二类是冻蟹和各式鱼饭;第三类是煎炸,有煎蠔烙、水瓜烙、萝卜烙、各式煎粿、炸虾枣蟹枣、炸普宁豆腐;第四类是生醃海产,有生醃膏蟹、生醃狮蚶、生醃虾等等;第五类是预煮的小菜,例如腩肉春菜煲、菜脯椒酱肉、酥煎带鱼、贡菜煮马友、咸菜炆麻鱼等等。

打冷已成为潮菜的卖点▲

打冷吃到最后,是一碗潮州粥。潮州人叫做“糜”。

“糜”是古字,在春秋时代的古书《尔雅?释言》就解释为“粥、糜也”。最为人知道和吃糜有关的记载大概是出现在《晋书?惠帝纪》,当时民间生活困苦,不知道民间疾苦的惠帝说“何不吃肉糜?”肉糜就是肉粥,可能是宫廷中很普遍的食物。据说“食糜”一词原来是从中原传到潮州,而潮州人还维持着这中原古老的叫法。

潮州粥▲

吃的重点聊完了,该说几句潮汕文化吧。

除了潮汕地理的概念,还有“潮汕文化”概念,泛指华夏东南之滨,坐落着三座美丽的城市,凤城潮州、鮀城汕头和鹭岛厦门。潮籍作家秦牧有诗云:“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出厦门,过海沧隧道,驶过数不尽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来到面向汕头内海湾的潮汕华侨历史博览中心。只见整栋建筑眺望南中国海,延伸出华侨穿越历史的目光。

潮汕华侨历史博览中心▲

当你步入中央大厅,一艘两层楼高的红头船以熟悉的身姿闯入眼帘。

大气磅礴的展览中心分三层展示潮汕历史和民俗文化。缤纷多彩的嵌瓷,工艺精湛的木雕,有四大名绣美誉的粤绣,灵动多姿的澄海风筝,一件件展品令人刮目之余不得不赞叹潮汕历史与文化之醇厚。

中央大厅的转角▲

其中一面挂满照片的“海外潮人先贤”墙,令人们肃然起敬、驻足良久。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佘有进、陈旭年、林义顺、李伟南、连瀛洲……从历史深处走到眼前,加上天猛公艺术基金创始人陈克湛现场讲解,先贤的事迹瞬间活了起来。一部华侨史,半部潮汕史。近段时间,侨乡汕头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广为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海外潮人先贤”墙▲

二楼展厅外墙上是镇馆之宝——潮汕地区最长画卷《潮汕胜景图》。

这幅长60米的画作,由潮学大师饶宗颐题写名称,笔法苍劲中透着灵动,墨色晕染的潮汕“三江五山”,将我们的目光融入青山绿水流云之中。《潮汕胜景图》,作为宣言,它结束了长久以来关于“潮汕画派”或“岭东画派”的争论。138位画家的画意或画魂留在那里,宣纸彩笔,题款钤印,铁证如山。你还有什么可犹豫可辩难的?而潮汕画家何止成千上万!

《潮汕胜景图》▲

前往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老妈宫戏台。

这座骑楼风格建筑,采用西式卷草窗花浅浮雕、清水红砖墙和彩釉砖,民国气息扑面而来。此处距离见证汕头“百载商埠”历史的“小公园”商业区仅几步之遥,信步前往,随处可见建于上世纪初的骑楼建筑,中西合璧颇有南洋风味。夜幕低垂,红霞满天时,坐于“小公园”中心的中山纪念亭,看彩灯次第亮起,商铺繁华林立,游客交错如织,喝上一杯赫赫有名的“鸭屎香”茶,不知今夕何夕。

老妈宫戏台▲

潮闽方言以“批”称“信”,将家书和汇款凭证同体的“银信合封”称为“侨批”。

侨批大多写给父母妻儿,因按字收费,故多不长,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录着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书写着早期侨民的奋斗与艰辛。一封印度尼西亚华侨的侨批上,以三分之二篇幅写了一个大大的“难”字,谋生之艰,尽在其中。又有一封侨批留10字叮嘱:“见信至切赎回吾女回家。”嘱托妻子勿将女儿卖掉,舐犊之情,锥心之痛尽在“至切”二字间,令人动容。

一封封侨批书信▲

韩江东岸的潮州韩文公祠。

这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迹,依山临水,沿山势拾级而上,一路点缀亭台楼阁,一块块碑铭,或清秀逸俊,或古拙敦厚,诉说着对“百代文宗”韩愈的敬仰,书法大家如赵朴初、刘海粟等人所书匾额抬目即见。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之下,韩江之上,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所谓“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指的就是这座桥。江风飒爽,凭栏远眺,但见长桥卧波,桥上24座亭台楼阁形态各异,翩然起伏。桥中央由18艘木船连接,为便于船舶通行木船会定时移开。笔者出行到那里,不巧台风过境,无法登桥,望桥兴叹之余,不免苦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吧。

潮州广济桥▲

夕阳赴约前,走进不远的潮州古城。

广济门城楼坐落在湘子桥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广济门城楼在眼前巍峨挺立,脚下青石板倒流光阴,一座座牌坊次第穿越双眼,开元寺的香火带来千年祈福。

广济门城楼▲

说到潮汕华侨先贤,不得不提拥有百年历史的陈慈黉家族。

该家族经历百年打拼,成为富甲南洋的豪商巨贾,并曾在新加坡创设陈生利行。有“暹罗米王”之称的陈慈黉,年过耳顺之后返回故乡,在家乡筑桥修路,兴办学校,为乡人敬仰。

陈慈黉故居展览馆▲

当年,我们来到有“潮汕小故宫”之称的陈慈黉故居。

这座自1871年开始经三代人建造的宅邸,糅合传统的“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与西式洋楼,506间厅房铺陈交错,堪称史诗级家族工程。

陈慈黉故居▲

故居外围是荷塘,时至秋末,虽已枯黄,却别有一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致。

过荷塘步入“善居室”,但见厢房仿北京东西宫建筑,四周为双层洋楼,点缀亭台楼阁、西式阳台,又有通廊天桥相连。地面所铺瓷砖式样纷繁,历经百年依然亮丽如新;各式门窗饰以灰塑和彩色玻璃,富丽堂皇。房屋中脊、垂带和厝角头饰有精美嵌瓷,在空中勾勒出迷人彩线。

陈慈黉故居内院▲

提起陈嘉庚,大家不会陌生吧。

但你可知道距狮城万里之遥的厦门大学,屹立着陈嘉庚雕像,还有座“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馆?正是陈嘉庚,这位曾在东南亚打拼出一片天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以“颉颃(xié háng)世界”的宏愿,在百年前建立了这所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

厦门大学”纪念馆及陈嘉庚雕像▲

纪念馆以花岗岩建造,燕尾式脊尾在天空中翘起一股灵动的昂扬。

推开红色木门,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则则史料,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时不时让人发出“啊”的惊叹。展板上,看到南洋华侨中学的身影,张贴着《南洋商报》关于“南侨总会”的报道,转身又见南侨机工照片。展馆里此起彼伏的“啊”感佩着先贤的远见与气魄,也感怀着他们的开拓与奉献。

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眼前徐徐展开▲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出厦大,来到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演武大桥。

于2003年竣工通车的演武大桥演武立交外侧建有演武大桥观景平台,观景平台由三座栈桥和一处观景平台构成。观景平台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平缓地向厦门湾延伸,可观赏轮渡、海沧、鼓浪屿及漳州港之景。

演武大桥▲

傍晚时分,登桥观海,万里夕阳垂映海面。

几天几夜的潮汕行在海风吹拂中落幕,然而华侨先辈在艰苦中搏出路,毕生不忘亲情乡情家国情的精神,伴着夕阳无限,在心中洒下波光粼粼,久不平息。

夕阳无限、波光粼粼▲

结尾处,谈谈笔者印象中潮汕人的习俗。

当地人往往是早上煮一大锅糜,早餐吃热糜,中午吃冷糜,宵夜也要“食夜糜”,吃潮式筵席最后单尾也会以白糜作完结。潮州白糜比广东粥稠,吃糜是用筷子而不用汤匙,糜中的米粒是不会煮到完全烂开溶化,入口柔润而见米粒,还要上面浮起一层半凝的米水才算标准。

各式潮汕糜▲

无论冷吃热吃,进食潮汕粥时会佐以潮州杂鹹小菜,以及各式煎鱼和鱼饭等。

他们把佐粥的杂鹹小菜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材料五花八门,无论是地上长的、树上生的、海里捞的、泥里挖的,都可以醃成鹹杂,款式有好几十种,例如潮菜馆把南姜末醃製的咸菜粒作为开胃小碟。另外一种是潮州泡饭粥,叫做“泡糜”,由米饭加水或汤煮成,在饭汤中放入配料如海产、肉碎同煮,半汤半粥,例如在潮菜馆常见到的方鱼蠔仔肉碎粥。

潮汕粥▲

福建是中国生产蔗糖最早的省份,但在清雍正时期是被潮汕后来居上。

那里成为中国产糖最多的地方,也造就了潮人喜欢吃甜食的习惯。白果芋泥、反沙芋头、水晶包、清心丸、绿豆爽等都是香港人熟悉的潮州甜品,另外还有老婆饼、腐乳饼、绿豆饼、酥糖、花生糖、芝麻条、云片糕及葱糖饼等饼食。

潮汕老婆饼▲

很多人喜欢吃的凉果如嘉应子、甘草榄、五味薑、各式蜜饯等都是潮汕的产物。

这些甜品、饼食、凉果也是当地人喝功夫茶时的茶配。除了甜食外,小食还包括了我们熟悉的牛肉丸、猪肉丸、鱼蛋、糯米猪肠、煎蠔烙、炒粿条等,也会作为饭桌上的菜肴。

当地人喝功夫茶▲

不管是地理概念的潮汕,还是文化源流的潮汕。每次到那里,摄进手机里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瞬时都有近百个赞。

潮汕美?倒也不见得。只是旧物旧景旧俗一经入了镜像,看的是别人故乡,怀的却是个已记忆里的亲切罢了。或许,经年后再回望,我会有另一种全新感觉……

入了镜像的旧物旧景旧俗▲

那是岁月留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寄韩潮州愈》唐: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创意“爆改”下山虎、四点金…潮汕民居碰撞出文旅的火花

一番改造让老屋既保留了乡村气息又呈现出现代化的美学。

老屋的“边角料”成了“打卡地”。

小巷深处有人家。

古居变身“星级民宿”。

一个石磨让民宿瞬间有了古朴的乡村味道。

腌制咸菜的木桶也被用来做为打造民宿的创意小景。

一抹金黄色的阳光洒进窗户,为静谧的民宿增添了些许惬意。

下山虎、四点金……一座座古朴的潮汕民居和现代设计师们碰撞出文旅的火花。

随心所愿改造一间乡村民宿,是多少都市人心中的“诗与远方”。4年多来,汕头“85后”民宿设计师郑杰之,用传统民居和现代创意碰撞,以田园梦想与潮汕民居融合,将一间间潮汕老厝重塑成“梦中情房”。在堪比魔法的“爆改”之下,老房子“重生”焕然一新,田园梦想照进了现实生活,吸引更多人来到乡野感受汕头“慢生活”,培育打卡旅拍、沉浸体验潮汕文化的新业态,助力汕头文旅产业发展。

十一合村,咘苦茶咖里,绿植环绕,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恍若仙境。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处村民用于养鸡的闲置后院。经过郑杰之的一番改造,这里氛围感、实用性兼具,人文气息与艺术风格完美交织,诗意情怀与生活美学相得益彰,远近皆景,灵动自然,成为令人神往的网红打卡点,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郑杰之对潮汕老厝情有独钟。童年里青砖灰瓦厝头角,是心头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也成为他改造老厝的灵感源泉。无论是“下山虎”,还是“四点金”,每所老房子别具一格的元素,他都恰到好处地予以保留。在保留老厝韵味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符合现代审美,满足新时代顾客的使用需求。

就这样,郑杰之如魔法师一般,将民俗礼仪、风土人情、传统工艺等融入咖啡馆、民宿的设计,化腐朽为传奇,将破房子改造成“想要的样子”,每一处都尽显匠心。房主遗弃的老物件,他却视若珍宝,巧妙运用到民宿改造之中,化为点睛之笔。在破漏老房顶的修补过程中,他更是参照老一辈“水泥+红糖”的传统工艺,让修复效果更加自然。在他看来,潮汕老厝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希望大家在打卡美景时,也能受到潮汕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每个人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是郑杰之的心灵独白,也是真实写照。他酣畅淋漓地注入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将一间间老厝改造“重生”,不断解锁新玩法,在民宿经营中探索着自己的诗和远方。目前,他正着手新溪镇大兴村的新改造项目,将田园风光与“咖啡馆+民宿”融为一体,打造有花有草有水有田的心动村落。下一步,他也希望打造集潮汕老厝、老手艺、文创产品于一体的潮汕文化创意街,展现潮汕文化独特特色,吸引流量打造又一网红村,书写全新的篇章,带动更多年轻人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林鹏 林彦恂 摄影报道

潮汕“老厝”被解剖,原来你家是这样的下山虎

“下山虎”格局

潮汕厝 | 皇宫起

开个脑洞:

为什么这种潮汕建筑格局

被称为“下山虎”?

滑动解锁答案

民间说法,该宅院其形状如虎如狮,两个“伸手”就是虎和狮的前脚,因而得名。

“下山虎”俗称“三间二伸手”,主座三开间,中间为大厅,左右为房间,开间也较小。前有天井,两侧为“伸手”,也称“厝手”,一般做厨房和贮物房。天井前面为大门,有的将大门设置在两侧的“伸手”——行侧门,行侧门俗称“爬狮”,是一种三合天井式建筑。

成片下山虎(普宁)

潮汕民居

”过白“

什么是过白

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间距的一种处理手法,要求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到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此做法称之为“过白”。

从大厅看过白(潮州甲第巷资政第)

什么是“乾梁”

潮汕各地所建祠堂,厅上主梁(中楹)的中央彩绘有一个伏羲八卦图,也称为“乾梁”或“天梁”。下方加配有“子孙楹”,称为“坤梁”或“地梁”。

潮汕民居

“乾梁”

中楹上大而圆,圆形为天,子孙楹下小而方,方形为地。梁下常写有“元亨利贞”和“子孙昌盛”。

彩绘

潮汕居民建筑的地坪,宅院的外埕多用贝灰沙打夯而成,有的在大门前用条石铺成路。天井一般也用贝灰沙打夯而成,有钱的人家有的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天井四周设有明沟,以收雨水用。

潮汕民居

地坪

“人”字形地坪

隐喻有人气和人丁兴旺

“丁”字形地坪

隐喻生男孩、添丁

潮汕民居

建筑装饰

潮汕民居建筑中常常利用装饰艺术来增添建筑物的美感,同时滋润人们的精神世界,让心灵得到舒展;也有用装饰来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或用装饰品来隐喻趋吉避凶、祈祥纳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祝福,也能起到教化后代子孙的作用。

屋脊通花嵌瓷

潮汕民民建筑的装饰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装饰种类多。雕刻有石雕、木雕等;塑造有嵌瓷、灰塑等;彩绘有平面彩绘、灰塑彩绘、门神彩绘、描金漆画等。

二是装饰范围广。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梁架下,无所不有。

三是具有炫耀性。充分利用民间艺人不温不火的用心和纯正细腻的做工,将“精致”一词的含义发挥到淋漓尽致;装饰追求精雕细琢,细腻繁复,追求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其炫耀财富、对自我的充分展示、大胆夸耀之心表露无遗。

金漆木雕

素木雕蟹篓

脊饰与嵌瓷

倒挂镂空石雕

花篮

“四点金”格局——九宫格

“四点金”的平面格局是以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形式,中央为天井庭院,四正为厅堂,四维为正房,形成“囲”形中心对称格局。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中庭(天井)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是同与之相类似的北方“四合院”最为显著的不同之处。

“四点金”建筑面积大约250平方米,平面格局以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形式,分前、后两进,主座三开间。四点金前进为凹斗门楼和前厅,左右各有一前房;后进为主座,正中为大厅,左右也各有一后房,也称大房。前后进中间为天井,天井两边东西“伸手”连着前、后房,“伸手”敞开的称南北厅,也称侧厅,封闭的称厢房。“伸手”与前、后房之间各有小过道,俗称“八尺”,也称“格仔”,常在这里设有旁门通厝巷,这个旁门俗称“子孙门”。后房前“格仔”通常会做厨房用。

成片四点金(朝阳)

2

门楼

门楼(庵埠宝陇四世大老家)

匾额

(袁氏家庙)

门楼“加冠进禄”石雕

(从熙公祠)

门楼书法石刻

(庵埠乔林林氏宗祠)

3

天井

天井(潮州许驸马府)

潮汕民居建筑的天井,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天井设置一般不大,平面进深与宽度之比,通常在1∶1与1∶1.45之间,也有较大者达1∶2,面积大都在二三十平方米,大的也就是三五十平方米,极少有超过百平方米的。天井一般用条板石砌成,也有用贝灰沙土打夯、贝灰浆抹面的。同时,天井讲究端方平正,以美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潮汕人厌弃大而不当,讲究儒雅与精巧。

从前厅看天井

门楼从大厅看天井

(潮州甲第巷资政第)

4

厅堂

俯瞰厅堂

潮汕民居建筑的厅堂,作为崇天祭祀和喜庆宴聚的场所,其建筑形式一般是按宅院内规格最高的要求来设计的。它采用宅院最高的高度,最大的进深,最宽的面阔,以求达到恢弘、高大的效果。

厅堂是最主要的地方,崇天敬祖、接客请客、家庭团聚、休闲娱乐、红白礼仪等都在厅堂进行。

祠堂大厅

(赞绪堂)

大厅前隔扇门

(澄海莲下潜溪村思成大厝)

来源:网络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

上一篇: 潮州铝材门市地址
下一篇: 潮汕地区铝合金门窗生产厂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