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有座“小黄楼” 曾山和许世友都曾在里面办公

这是潍县城内第一栋家用西式楼房,历经八十余年依然屹立不倒、稳如初建。它从丁氏宅第到日本宪兵队驻所,再到国民党城防司令部,再到中共潍坊特别市市委,见证潍坊发展变迁。如今高楼大厦遍布潍坊城区,命途多舛的“小黄楼”在闹市之中已不再显得高大气派,然而不管现在的它有多么不起眼,它却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娓娓讲述着新旧两个潍坊的故事。

这是位于潍城区向阳路上的小黄楼自2016年5月份限制性开放以来迎来的第七十三批参观游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就有三千余人踏入小黄楼一探究竟。小黄楼八十余年来鲜为人知的历史,也随着它的开放一层一层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由于“小黄楼”的产权现在属于潍坊商校,多年以来“小黄楼”一直作为学校的教室进行了半封闭式的使用,所以“小黄楼”对绝大部分市民而言仍然保持着神秘感。“小黄楼”是潍县的第一栋西式民用楼房,因为楼房外墙呈黄色,所以人们称之为“小黄楼”。 “小黄楼”最早是民间俗称“潍县四大家族”之一的丁氏世家所建,主人是民国时期的潍县乡绅丁叔言。民国时期他掌管的“丁六宅”资产已占潍县的一半,成为潍县首富,在民间有“丁半城”之称。

丁叔言之子丁永志:我父亲出生在丁四宅,但是13岁出嗣给丁六宅,我父亲是出生在晚晴封建地主家中,受到多方面影响。我父亲从十四岁就担当丁六宅管理的事务,成为首富“丁半城”。

丁叔言1888年出生于潍县,名锡纶,字叔言,他是潍县丁氏的第十七代孙。在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的时候,潍县丁氏第十五世丁善宝重金建造了他的私家花园十笏园,而丁叔言则是丁善宝的孙子。丁叔言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由丁四宅家过继到了丁六宅丁善长家为其嗣孙,但是在他过继到丁六宅的第二年丁善长就因病去世,于是丁叔言从十四岁起便开始管理家业。而小黄楼的建成与丁叔言在青岛的居住有着很大的关系。

丁叔言之子丁永志:为什么建设小黄楼,这与我舅舅王统照有关。他俩人关系密切,既是亲戚又是诗友,去青岛的时候看到房屋很好,王统照就找人设计在丁六宅的西北角建小黄楼。

王统照是丁叔言妻子王氏的弟弟,诸城人,生于1897年,比丁叔言小9岁。他在1923年前后就已经定居在了青岛观海二路49号,之后丁叔言和妻子经常到青岛看望他,后在青岛观海二路买了两处房产,一处是35号,一处是25号。由于丁叔言对青岛的小洋楼情有独钟,所以也想在潍县的宅地中建一个小楼。

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高培忠:关于小黄楼的建设年代,10余年前我曾采访过丁叔言之子丁作民先生。丁作民当时虽然已是80多岁高龄,瘫痪在床,但头脑清醒,言语流畅。他很肯定地说,该楼建于1935年前后。当时丁家大院的东北角有一块空地,他的父亲丁叔言决定在此建一座楼房,便请了那个年代当地很著名的建筑商刘云呈和潘三设计施工,前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建起了这座两层的楼房,在当时是潍县为数不多的楼房之一,也是潍县城内第一座家居楼房。

“小黄楼”建造的位置位于“丁六宅”, “丁六宅”在原潍县南门里大街,也就是现在潍坊市潍城区向阳路胜利西街至东风西街段中部。南门里大街路东、路西都曾是“丁六宅”的大宅院。

丁叔言之子丁永志:在当年的南门里大街,大约九百多间房屋,有假山花园等各种地方,分为东西院,小黄楼在西园西北角的一块空地上。当年建成的时候很小,我三四岁,我们全家搬到楼上住,我只能趴着往上走。

因为“小黄楼”有八个楼角,所以又称为八角楼、元宝楼,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小黄楼”。“小黄楼”的楼上、楼下都是木质地板,楼梯也是木制的,建成后小黄楼就成为丁叔言家庭主要成员的居住处。在当时,这座西式的二层楼房与周围的中式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很少潍县居民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城里和农村不一样,农村谁家盖房子,大家都知道。城里丁家宅院隔着厚厚的高墙,里边干什么外人根本不知道。而且在当时小黄楼并不沿街,只是后来向阳路拓宽以后“小黄楼”才成了沿街房,所以小黄楼的建成并不会引起外人的注意。

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高培忠:小黄楼应该属于简化的欧式建筑风格。从外观设计和建筑结构看,小黄楼与20世纪初德国在青岛以及潍县的坊茨小镇所建的一些建筑非常相似,应该是借鉴了当时欧洲建筑设计的一些风格和特点。小黄楼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民宅楼房,在20世纪初,潍坊能有这样的砖混结构建筑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这座建筑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品位。

“小黄楼”由地上两层和地下一层构成,楼底是由五六十厘米高的青石垒成的,正门位于楼的正南侧,拱形大门线条优美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年小黄楼的气派与豪华,每个墙面都安装了长方形的窗户,最大程度增加了采光度。主楼东侧有一排楼梯,20阶台阶向上直通到二楼的一个小阳台,通过阳台西侧的房门可以直接进入小黄楼的二楼房间。楼内每层有五个房间,中间为大厅,在大厅两侧各有两个房间,两个楼层之间有楼梯衔接,在一楼北侧有楼梯通往地下室。

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讲评员赵文:这是小黄楼的地下室,当时丁叔言在地下室设立两条车道,一个到乐埠山,一个到火车站,通道设置很合理,有通风口,后来由于市政建设不通了。这是当时的通风口,现在在这还能感受到风。

“小黄楼”的主人丁叔言不仅是潍县首富,而且从事维新事业。他兴办教育创办学校,加入中华民国教育改进社,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同时他受到王统照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全力支持民主革命。“小黄楼”建成时正处于社会战乱的历史时期,丁叔言一家只在“小黄楼”里安稳地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大举侵略中国。当时潍县各界成立抗日后援会,丁叔言出任委员,并任潍县自卫大队大队长,领导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抗日。

当时王统照在上海参加文艺界的抗日救国运动,期间曾与丁叔言通信让他到上海进行抗日活动,但是丁叔言毅然拒绝了。在丁叔言的安排下,他的家人有的直接从潍县坐火车前往了上海,有的先到青岛然后辗转到了上海。到达上海之后王统照将他们安置在上海法租界的两个地方居住。就这样“小黄楼”在建成后不到三年,丁叔言的家眷就不得不从“小黄楼”中搬走南下逃难。

在潍县沦陷之前,原潍县县长厉文礼被国民党当局任命为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兼游击司令,管辖范围包括潍县、昌乐、安丘、昌邑、益都、临朐、掖县等地。厉文礼任命丁叔言为政训处副处长,因为丁叔言没有参加国民党,只是负责宣传组织工作。

中共潍城区委党校校委委员 王玉政:当年春天宪兵队来潍县驻扎,先在火车站后在法院旧址,后搬到了丁六宅。

“小黄楼”的位置是当时潍县城内地理位置优越、居住环境优良的最佳建筑,不幸被日本宪兵队盯上成为了日本宪兵队潍县分队的驻所。“小黄楼”被日寇占据之后,这里成为了当地抗日志士和革命群众的地狱。

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高培忠:据当年曾在潍县宪兵队干过勤杂工的陈淦老人在回忆文章中介绍,日本宪兵队在潍县做了许多诡秘的特务活动和残害中国人民的恶行,使人每听到“宪兵队”这三个字,就有心惊肉跳的感觉。宪兵队门口有人站岗,南来北往的人经过这里时必须向他们鞠躬,有的人从宪兵队门口经过,有时并不是出于抵抗,只是忘了鞠躬,就会被毒打一顿。所以,当时的人们走路都尽量避开宪兵队,不走宪兵队门口。

日本宪兵队经常把各种各样的人抓进“小黄楼”,日本人不分昼夜地审讯、施刑,受刑人往往发出恐怖的叫声,惊扰得附近居民彻夜难眠。昔日辉煌、幽静、令人羡慕的“小黄楼”,却被日本侵略者变成了人间地狱。“小黄楼”的主人丁叔言在安丘山区和日寇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小黄楼”又是如何经历国民党城防司令部到中共潍坊特别市市委再发展至今,我们在下一期《这里是潍坊》中为您继续讲述。

高端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门窗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上一篇: 潍坊市获批国家铝型材及门窗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下一篇: 潍坊诸城相州镇“三大亮点” 助镇域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