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六十八——皮鞋工艺之部件史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六十八

皮鞋工艺之部件史

传统皮鞋工艺没有“部件”这个概念。所谓“部件”,是传统皮鞋工艺向现代皮鞋工艺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艺方法。现代皮鞋工艺的特点,是采用机器设备把鞋部件组装成鞋产品,就像生产自行车那样,既快又好地把各种零部件按照规定的工艺组装成自行车产品。所以,没有皮鞋的部件,就没有皮鞋的组装,就没有皮鞋的产品。只有符合皮鞋的结构、符合皮鞋的组装工艺、符合皮鞋组装设备的皮鞋部件,才能高效率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皮鞋产品。

皮鞋工艺之部件史,是从传统制鞋工艺到现代制鞋工艺的发展史,是从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到使用少量鞋机的发展史,是从使用少量鞋机到现代皮鞋装配生产线的发展史,是皮鞋制造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史。

传统制鞋工艺史,没有鞋部件史。

古老中国几千年,就是传统皮鞋结构和传统皮鞋工艺的几千年。

直到1876年,西方现代皮鞋的结构传入中国后,才发现古老皮鞋结构的落后,才认识到由鞋帮、前衬(内包头)、后衬(主跟)、内底、外底、后跟等组成的皮鞋结构具有造型美观,穿着舒适的特点。然而,制作现代皮鞋的工艺仍然是传统的、手工的、作坊的。

20世纪50年代或更早一些,在手工皮鞋作坊里,工人只是采用简单的制鞋工具把裁下来的鞋零件拼接成皮鞋产品,除皮鞋缝纫机外极少采用鞋机操作。较大的制鞋企业即使应用了少量鞋机,也只是为了减轻体力劳动和提高生产效率。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缝纫机、裁料机、绷楦机等,虽为机器操作,仍在为手工作坊式的制鞋工艺服务,根本谈不上鞋部件工艺的概念。

鞋帮的拼接,靠的是一种称作“大轴机”的皮鞋缝纫机,因其工作台形似圆轴而得名。这种缝纫机既可把一片一片的前帮、中帮、后帮拼接在一起,又能将其缝合成完整的鞋帮。如果再将完整的鞋帮贴衬、钉鞋眼、粘上内包头的话,就可成为初级的鞋部件。之所以说它是“初级”的,因为在形状和尺寸的准确性与工艺性方面还缺乏某些鞋部件的属性,还不具备像组装自行车那样用零部件进行组装的工艺属性。

再有就是裁料机,或称它为冲床更贴切,因为它只有可向下产生冲裁的运动。就是借助它对刀模的冲裁力把皮革冲切成不同形状的帮件和底件。刀模刃部的形状,就是帮件和底件的形状。这种帮件和底件的形状最大特点就是比剪刀剪出的鞋件更准确,特别是鞋件的边缘更光滑、更流畅。这样的帮件和底件,为鞋部件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今,裁料机仍然是鞋部件的主要设备之一。然而在当时,裁料机仅仅具有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的属性,在皮鞋工艺方面依然没有“鞋部件”这个概念。

还有就是绷楦机,就是把鞋帮放在鞋楦上绷紧并成型的机器。绷楦机与大轴机和裁料机相比,机器结构更复杂,操作难度更大,应用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即使应用也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虽然绷楦机很先进,但由于没有合格的、具有鞋部件属性的鞋帮和内底,所以其机绷效率仍然较低。在当时,手工绷楦工艺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应用手工绷楦工艺操作时,先把内底用鞋钉钉在鞋楦底盘上,如果内底边缘与鞋楦边缘不准确,就要手握鞋刀将其修切准确;然后把勾心固定在内底上,再把半内底粘在内底上,如果半内底边缘与内底边缘不齐,就要手握鞋刀将其修齐,再手握鞋刀把内底边切出坡茬;内底无误后便开始把鞋帮套在鞋楦上进入绷楦工序,先把内包头和主跟插入鞋帮,如果在绷楦时发现帮脚边缘长短不齐或松紧不均,就要用剪刀将其剪齐或钳子将其绷匀。除了这种在绷楦时反复“修切”“修齐”“剪齐”“绷匀”等修修补补的过程外,内衬的材料和粘合剂等因素也制约了机绷效率的提高。这一切,都是缺乏鞋部件属性的结果。

没有机器制鞋工艺,就没有鞋部件工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了提高制鞋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开始支持少数技术条件好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制鞋设备,尤其是首次引进胶粘皮鞋底工生产线成套设备,对现代皮鞋工艺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我国皮鞋业开始了在现代制鞋工艺领域轰轰烈烈的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热潮。当然,部件的工艺和设备也有了飞速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鞋部件”的概念也开始逐步深入人心,认识到胶粘皮鞋底工生产线的生产过程,鞋部件发挥着独特的工艺作用,没有鞋部件就没有皮鞋底工生产线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

古往今来,鞋部件的发展史悠久而漫长。远古的“裹脚皮”时代,用原始工具砸出块皮子裹在脚上,显然这块“皮子”不是鞋部件;当有了剪刀以后,用手工把皮革剪切成不同形状的鞋帮和鞋底的形状,这种初步的“形状”,显然也不是部件;当有了鞋用裁料机以后,用鞋帮和鞋底的刀模裁切成鞋帮和鞋底的准确形状,此时的“准确形状”既不符合皮鞋的结构,也不符合皮鞋的组装工艺,显然也不能称作鞋部件,充其量只能称作鞋零件或鞋部件上的零件;当皮鞋工艺进入现代化并用机器组装鞋产品时,此时的鞋帮、内包头、主跟、内底、中底、外底、鞋跟等鞋件,才是真正的鞋零件或鞋部件。

传统皮鞋工艺的鞋件与现代皮鞋工艺的鞋部件,在工艺上有质的区别。以典型而复杂的绷楦工序为例,最能说明两者的区别。传统手工绷楦工艺的操作如前所述,现代机器绷楦工艺的操作是这样进行的:

手握鞋楦把内底在底盘上对准,开动机器瞬间钉好;手握鞋帮把主跟插入后帮,开动机器瞬间完成后帮预成型;手握鞋帮将其套入鞋楦,将前帮帮脚插入机器的夾钳中,开动机器瞬间完成绷前帮工序;将鞋楦上的后帮插入机器的夾模中,开动机器瞬间完成绷后帮工序;将鞋楦上的中帮插入机器的夾模中,开动机器瞬间完成绷中帮工序。在整个绷楦操作中,没有任何“修修补补”的内容。这是因为内底、内包头、主跟、鞋帮都是标准的鞋部件,其形状和尺寸均符合组装工艺的规定,于是就像组装自行车那样有序和快捷。这就是鞋部件的力量,这就是现代皮鞋工艺的力量。

“鞋部件的力量”来源于部件自身的优势。自从首次引进胶粘皮鞋底工生产线成套设备之后,设计生产能力为班产800双胶粘皮鞋生产线效率,一步接一步地推动着鞋部件水平的提高。

例如鞋帮部件,它分别由拼接的鞋面、鞋里、内包头、主跟等零件组成,它的形状、尺寸以及物理性能必须符合机器绷楦的受力特点,内包头必须有快速干燥的特点,主跟必须具备绷楦前的预成型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机器绷楦操作顺利进行。

例如内底部件,它分别由内底,勾心、半内底等零件组成,它的外部轮廓必须等于或小于鞋楦棱边的尺寸,它的底部弧度必须与鞋楦底盘的弧度基本相吻合并具有良好的定型性能,它的物理性能必须满足钉鞋跟的质量要求。

例如组合外底,它分别由外底和后跟组成,当与内底和帮脚粘合时必须吻合良好,特别是帮脚部位须十分精准,以求高质量的外饰水平。

只有高质量的鞋部件,才有高效率的鞋生产和高质量的鞋产品。

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现代皮鞋工艺水平、皮鞋机械化水平、皮鞋底工流水线水平的提高,鞋部件的质量和应用才有了空前的发展。鞋帮、前衬(内包头)、后衬(主跟)、内底、外底、后跟等鞋部件质量水平的提高,令无数皮鞋底工装配生产线的运转如虎添翼。在生产线高节奏的运转中,钉内底、后帮预成型、绷前帮、绷中帮、绷后帮、后踵整型、湿热定型、粗化与刷胶、活化与扣底、胶粘与压合、钉跟与整饰等工艺中的机器操作再也看不到对某些部件有“修修补补”的现象发生。皮鞋工艺的现代化,皮鞋部件的现代化,皮鞋装配的现代化,造就了多个皮鞋生产基地的诞生,并成就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皮鞋大国”地位。

作者:全岳

编辑:王克林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19年4月

别墅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上一篇: 漫彩-蔚来et5t漆面保护膜Luxe Matte 特效系列B2亚光,又帅又能打
下一篇: 漯河铝合金门窗加工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