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尔滨”“花式宠客”20版 各种“花活”集体上线2、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3、奥运十年话冬奥丨“祥云”火炬背后的航天科技“大咖”
“尔滨”“花式宠客”20版 各种“花活”集体上线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随着这股寒潮的经过,我国北方多地迎来初雪,许多滑雪场陆续开板,又一个火热的冰雪季拉开大幕。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2024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预计新一轮,也就是2024-2025冰雪季有望突破5亿人次。
上个冰雪季,“尔滨”堪称“顶流担当”,作为“尔滨”现象中的“明星景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启。
27日,储存了10个多月的存冰,被运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投入建设,超过20万立方米存冰终于揭开“面纱”,今年的冰雪大世界会有哪些亮点?哈尔滨又会如何“整活儿”花式宠客?上一季冰雪热“频频出圈”,本轮冰雪季东北如何再掀“热潮”?来看记者的报道↓↓↓
近20万立方米松花江存冰
运到搭建现场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存冰场,近20万立方米的松花江存冰整齐堆叠、场面壮观。为保证冰建景观的“高颜值”,这些存冰启用后,验冰师要逐一测量、检验冰体的厚度、长度和洁净度等,只有品相好、品质佳的冰体,才能运往园区用于景观建设。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综合管理部主管 秦晓宇:我们首先要看冰的透光度,原则上讲,不能有污渍杂质或者明显的污壳,才能够给广大游客呈现一个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
据了解,今年冰雪大世界的面积将从去年的81万平方米扩大到100万平方米。超级冰滑梯将增至24条,并修建多处小滑梯、雪圈滑道;还将修建雪花冰迷宫;首次打造冰雪光影秀,冰雪大舞台将比去年的尺寸更大,宽度、纵深更长。
由于今年的冰雪季与亚洲冬季运动会相连,第26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园区设计和建设将融合亚冬元素,精心打造亚奥理事会45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志性景观。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 孙泽旻:增加了很多中英文的双语标识,同时增加了英文的导游导览服务。为了方便外国游客可以在园区内购票,增加了可以识别护照、识别国际支付的支付系统和购票系统。
今年景区的服务也更加细致,新增了不少厕所,解决游客如厕难的问题。
服务暖心贴心
哈尔滨开启“全民宠客”
这一冰雪季,冰雪旅游搜索热度仍持续攀升,为了迎接大批游客的到来,网友们发现“尔滨”提前开始整活了,“花式宠客”升级成“全民宠客”。
最近,“中央大街地下过街通道又铺地毯了!”成为网络热点,游客们纷纷表示“贴心”,本地人调侃尔滨又开始“偏心”。去年,为了防止路过的市民、游客滑倒,相关部门在中央大街人行地下通道楼梯铺设了一大张地毯,细心的人们发现,今年的地毯铺得更加精细。
山西游客 安子伟:这个地防滑措施都是一格一格弄的,有橡胶还有铝合金。扶手也做了一些保暖措施,不管是旅游相关人员,还是哈尔滨的市民,对我们都很热情,东北人热情“嘎嘎的”。
今年,当地在防洪纪念塔东侧新打造了一处面积接近3000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预计12月份投入使用,届时将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箱包寄存、轻餐简食等服务。
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赵彬杰:我们今年主打的就是一个贴心、细心,我们号召街区的商家企业为游客提供暖心姜茶、暖心小屋。争取让每一位来到中央大街的游客,在体验冰雪之美的同时,更多感受到“尔滨”的热情。
为了解决短暂御寒服装购买成本高,利用率低的问题。哈尔滨机场在航站楼旅客到达区域,设置了御寒装备租赁门店,为游客提供各种防寒衣服的租赁服务,取和还都在机场完成,帮助游客实现“轻装”往返。
为了推动冰雪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游客。今年,哈尔滨在景区提档升级、产品迭代更新等方面都下足功夫。同时,充分总结上一冰雪季火爆“出圈”经验,解决消费环节出现的各种“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
哈尔滨市民 肖旭威:我们作为本地人,虽然有时候会调侃,说“酸了”,之前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但更多的是调侃。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措施多多落实,让外地的游客,在哈尔滨有更好的旅游体验。
一路向北
搭乘冰雪旅游专列尽享雪国魅力
在雪域里穿行,搭乘“雪国列车”也是一份独特的冰雪体验。前不久,黑龙江省内首趟冰雪旅游专列出发了,来自南方的百余名游客从哈尔滨一路向北,感受冰天雪地的魅力。
近日,黑龙江省内今冬首趟冰雪旅游专列开行,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160余名游客,乘坐雪国列车从哈尔滨一路向北,最终抵达漠河,游客沿途走进雪乡、北极村,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冰天雪地的独特魅力。
某旅行社副总经理 郑海红:在列车内部做了一个整体装饰,我们有特色的主题窗花,床旗桌布,让南方的“小金豆”来到黑龙江,不但能够赏冰看雪,还能体验到我们黑龙江独有的鄂伦春的非遗,感受冰雪给大家带来的震撼。
凭借最冷、最北、下雪早的独特地缘优势,漠河率先开启冰雪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冰乐雪。
上海游客:坐上雪国列车,看着雪国的风光。很兴奋,一路来到漠河,也是我最期待,最向往的一个地方。
为了给游客提供多元、便捷的出行方式。今年年底前,中铁哈尔滨局还将开行亚布力、海拉尔、伊春等方向的冰雪旅游专列28列。入冬以来,黑龙江还开通了哈尔滨、伊春、黑河、抚远、漠河间的10多条省内串飞航线,便利游客出行。
这个冰雪季,黑龙江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十个方面实施提升行动,并推出十大主题旅游线路,进一步盘活全域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蒋兴成:通过主打文体旅融合旅游线路、构建畅享亚冬新场景,推出更多“边赛边游”新玩法,全力发挥好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为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强大动能。
浪漫星空“夜滑”
吉林多家雪场开门迎客
有滑雪爱好者喜欢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享受滑雪的速度,如果白天意犹未尽,夜晚的快乐还能由夜场补足。现在,精彩的夜场滑雪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位于长春市九台区的一家滑雪场,晚上灯火通明。虽然天空飘着小雪,但雪友们与星光相伴,与白雪为伍,夜滑让他们体验到更不一样的滑雪乐趣。
游客 张昕然:比上一年更好了,更好看了更亮了,能更好看清楚雪道的情况,也特别好躲避前方的人。
由于夜滑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今年这家雪场提前对夜场灯光系统进行整体升级,还更换了索道吊椅、改造了雪道的坡度和宽度。从19日雪场开门迎客以来,白天日均游客接待量在1500人左右,晚上在600人以上,较去年同期均增长20%左右。
吉林省共有75座规模不同的滑雪场,为迎接新雪季,今年各大雪场都对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升级,雪道总面积和雪道数量同比分别增长5.7% 和2.8%,一些滑雪度假区还增加了酒店床位数。并通过举办多种赛事,助推冰雪旅游热度。
吉林省吉林市冰雪试验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 黄小星:今年雪季是北大湖有史以来,赛事活动最多、规模层次最高、内容最丰富、世界影响力最强的一年。北大湖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100万人次。
预计这个雪季,吉林省接待游客将突破1.55亿人次,同比增长24%。(央视新闻客户端)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扎根漠河的“北极消防员”
11月7日,漠河市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消防车在路上巡查(无人机照片)。
中国最北消防救援站——北极村消防救援站坐落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来自外省的7名“北极消防员”扎根这里,与孤独和寒冷为伴。北极村虽小,但消防工作绝不含糊,防火、训练样样求精。消防员们“进百家门”“帮百家事”,践行着“寒风吹不倒、冰雪压不垮、极寒冻不走”的北极消防精神。
新华社发(张涛 摄)
初冬阿哈湖景如画
11月10日,小船在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游弋(无人机照片)。
初冬时节,贵州省贵阳市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色怡人。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雾漫三峡
11月7日,在长江三峡西陵峡上游湖北省秭归县兵书宝剑峡水域,船舶在云雾蒸腾的江面上行驶。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贵州松桃:采收油茶助增收
11月8日,村民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一家油茶加工厂分选油茶籽。
时下,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种植的油茶进入成熟采摘期,当地村民趁着晴好天气采摘、晾晒、加工茶油果。近年来,当地利用荒山荒坡和弃耕土地种植油茶18万余亩,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新华社发(龙元彬 摄)
鸟瞰羊湖
这是11月3日拍摄的羊卓雍错风光(无人机照片)。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自然景色美丽迷人,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湖赏景。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福建连江:“海上牧场”渔耕图
11月10日拍摄的连江县安凯乡的“海上牧场”。
当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的“海上牧场”,渔民驾船穿梭在养殖网箱和浮标之间,呈现出一幅海上渔耕的壮美画卷。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甘肃东乡:布楞沟村“换新颜”
这是11月9日拍摄的布楞沟村折红二级公路(无人机照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布楞沟村硬化村道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布楞沟村曾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布楞沟村通水通路、新建农村住房、配套卫生室等,建成设施齐全的布楞沟小学,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布楞沟村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合作社等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迎战”物流高峰
11月10日,在中国邮政集团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总包待发区内作业。
“双十一”即将来临之际,中国邮政集团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借助分拣设备加紧作业,保障“双十一”高峰期间物流正常运转。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走进“村史馆” 感受家乡发展变迁
11月9日,小学生在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前东葛村“村史馆”内参观。
当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中心小学组织学生们走进前东葛村“村史馆”,通过参观生活老物件、农用老器具、老式家具等,让孩子们感受家乡发展变迁,感恩幸福生活,留住浓浓的乡情。
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谷神星一号商业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搭载发射天启星座十一星
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江西赣州:小蘑菇成就大产业
11月12日,在赣州市章贡区火燃村一家菌菇企业,工人查看金针菇长势。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采取“示范园+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该区年产金针菇、香菇、平菇等各类鲜菇6000余吨。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山东青岛:校园招聘会助力毕业生就业
11月7日,大学生在山东科技大学秋冬校园双选会现场寻找合适职位。
当日,山东科技大学秋冬校园双选会在青岛举行,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求职。
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贵州丹寨:搬迁安置点 巡游庆佳节
11月11日,在贵州省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身着节日盛装的搬迁群众挑着传统节日用品参加“吃新节”民俗巡游。
当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办民俗巡游活动欢庆苗族“吃新节”,来自四个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身着苗族传统盛装,挑着糯米、米酒、鲤鱼、猪肉等“吃新节”的必备物品,在巡游中载歌载舞,展示苗族传统节日风俗和入住安置点几年来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陆德华 摄)
山东沂源:初冬柿子加工忙
11月8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一果品合作社,工人在挂晾加工的柿子。
初冬时节,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柿子迎来加工季,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加紧对采摘的柿子进行加工,处处可见一派红火忙碌的景象。
新华社发(赵东山 摄)
让“西安制造”再迎高光时刻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D打印的“铝合金点阵结构”展品(11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11月6日,消防员在漠河市北极村消防救援站院内训练。
藏东脱贫影像:“指尖神韵”助力脱贫
嘎玛德勒老人和他的唐卡弟子(10月3日摄)。
今年88岁的嘎玛德勒老人是唐卡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传承人,被西藏自治区授予“唐卡艺术大师”“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的称号。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技能保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8岁的嘎玛德勒在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成立了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使民族手工艺从家族作坊式的生产向集中生产转变。精湛的手工艺品逐渐走出了山沟,也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嘎玛德勒共有学员460名,其中112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奥运十年话冬奥丨“祥云”火炬背后的航天科技“大咖”
↑图为参与祥云火炬设计研发的两位高级工程师。千龙网 张龙 摄
【编者按】201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仍在继续。从2018年1月开始,“奥运十年话冬奥”系列报道将不定期与您见面,让我们和奥运人一同回望北京奥运的光辉岁月,眺望冬奥,只为宝贵的北京2008奥运精神得以延续。
记者 黄业 张龙 郝帅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名为“祥云”,他的外观引得万众瞩目,世界惊艳,却鲜有人知道这小小的火炬在闪耀于奥运舞台之前,所经历的重重考验。近日,千龙网“奥运十年话冬奥”系列报道团队采访了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两位高级工程师柳发成和戚磊,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燃烧系统设计师,他们向记者回顾了“祥云”火炬设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大家了解到那份光彩背后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
凝聚航天人智慧和汗水的“祥云”
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的设计竞标涉及到两部分,外观设计花落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内部燃烧系统设计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承担。作为燃烧系统研发单位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以下简称31所),是飞航动力技术专业研究所,在其所走过的六十年历程中,在动力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对于燃烧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名列前茅。
北京奥运火炬燃烧系统包括地面传递火炬燃烧系统、珠峰传递火炬、高原火种灯、珠峰火种灯、圣火台以及引火器等。基于31所技术背景,北京奥运火炬燃烧系统设计过程中大量借鉴或应用了航天动力技术:液体火炬借鉴了冲压发动机的研究技术,固体火炬借鉴了固体发动机的研究技术;珠峰火种灯使用了航天级的高效保温材料,散热少隔热效果好,既有利于火种保存又不会烫伤携带者。除此之外,火炬试验技术也借鉴了航天的试验技术,凝聚了航天人的智慧劳动和辛勤汗水,集中体现了航天高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31所迅速成立了以我国冲压发动机技术奠基人——刘兴洲院士为总设计师的火炬研发团队,其中,柳发成负责火炬燃烧系统的设计,戚磊负责珠峰火炬和火种灯的研制。
柳发成告诉记者,火炬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它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燃烧,这里需要考虑极端状态:缺氧、大风、冰雹、摔打等。北京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环保,重量轻,对于气温、气压变化和风雨等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柳发成拿着祥云火炬内芯对记者说,火炬部件小巧紧凑,多数材料采用了较轻的铝,有利于火炬手连续手持行进。同时,利用燃料循环流动高效回热来加热燃料瓶,就算在-40℃低温下仍能照常工作。而且就算遇到意外,火炬熄灭也不要紧,因为火炬燃烧室中有一个隔板,将其分成主燃室和预燃室。这种双火焰设计是“祥云的”主要创新点,也是火炬的关键核心技术,当时也是在国内首次运用。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也可以马上把主火焰点燃。
提到火焰,柳发成表示这里面学问也不小,2008年之前的奥运火炬采用混合燃料较多,以丁烷为主。祥云火炬却采用丙烷作燃料,一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低温环境使用的要求。二是考虑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更好的可视性。而且,丙烷燃烧后只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突出了环保特性。
克服重重困难确保火炬跨越世界屋脊
这样设计出来的祥云火炬已经堪称完美,但是在2006年9月,航天科工火炬研发团队奔赴西藏珠峰大本营进行实地试验时,发现液态丙烷火炬在当地低压环境下燃烧时间太短,达不到应用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尝试将固体预热剂与液化丙烷结合,进行了固液组合火炬的首次试验,发现抗低压性能和可视性均比液态燃料火炬有了明显改善。返回北京后,研发团队将珠峰火炬的研制重点转向固液结合火炬和固体燃料火炬。
负责奥运火炬珠峰燃烧技术科研攻关的戚磊告诉记者,他们在所里搭建了一个可以模拟大风、暴雨、低温、低压等各种真实自然环境的试验舱,这样很多前期调试工作就能很方便的完成。在完成火炬设计的实验室验证后,2007年1月,所里派出一支由10多名设计人员组成的试验团队奔赴黑龙江漠河,对火炬在低温、大风条件下的性能进行实地测试。
在漠河,试验团队遭遇了一次险情。在手持固体燃料火炬点火试验时,固体燃料出现了多次“爆燃”喷射,在强烈的冲击力下,戚磊仍然紧握火炬,避免了险情的失控。对于这次事故的原因,试验团队分析后发现,问题既不是出在固态燃料火炬本身,也不是固体药剂配方的问题,而是固态燃料的加工工艺存在问题,压药不均匀。随后他们改进工艺流程,将人工装药改为机械控制装药,将问题彻底解决,“爆燃”现象再未发生过。
2007年4月下旬,航天科工珠峰火炬试验团队第二次进藏。2007年5月7日,登山队员带着固体燃料火炬和固液结合火炬开始登顶测试。5月9日,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并顺利点燃了携带的3支固体火炬。然而,由于操作失误,登山队员未能点燃固液结合火炬。由于时间非常紧张,没有时间再安排登顶测试,固体燃料火炬被确定为珠峰火炬燃烧系统最终设计方案。
珠峰火炬燃烧系统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珠峰火种灯的研制却遇到了问题。传统设计的火种灯在高原低压情况下,燃烧1-2个小时就会熄灭。为了寻找珠峰火种灯可靠的燃料源,研发人员可谓费尽心思。最后从手炉和蜂窝煤中受到启发,研制了特殊的复合固体燃料,并将燃料柱像蜂窝煤一样上下摞放在火种灯内,下面的燃尽化成灰,上面的就会自动落下来,这样通过不断添加燃料柱就可以保持火种灯不灭。采用这样的技术后,珠峰火种灯至少能保持稳定燃烧14个小时,令全世界都感到惊讶。
此外,虽然2007年5月的火炬登顶珠峰试验取得成功。但是研发人员在回看电视信号时发现,电视画面上火炬燃烧时火焰成喷射柱状,不美观不飘逸且发烟量太大。于是大家再次集思广益,通过对火炬内部结构的改造,加上对固体燃料配方进行了100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不但成功地将珠峰火炬的燃烧时间延长至8分钟,还使得火焰的颜色比之前更加明亮、饱满和飘逸。2008年5月8日,在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中,珠峰火炬传递接力圆满成功,火炬全部成功点燃并获得了良好的直播效果,兑现了北京申奥时做出的“将奥运火种传递至世界的第三级”的庄严承诺。
不忘初心深情期盼冬奥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两位设计师回忆起当年奥运火炬研制工作中的种种细节依然历历在目、滔滔不绝,那一份激动溢于言表。在谈到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收获时,戚磊表示,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让他获得了很强的荣誉感,航天人严谨的作风在研制过程中处处体现。在火炬设计过程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就是老同志给予年轻人无私的指导,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从老一辈航天人身上学到了很多。
柳发成表示,自己2004年研究生毕业,2006年能加入这个项目,感到十分荣幸,这样的机会一辈子能赶上一次很不容易。老同志的忘我、认真、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是年轻一代航天人需要认真学习的,也是自己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老同志以老带新的精心指导,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丰富了业务知识,积累了工程经验,对后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柳发成和戚磊多次提到“祥云”火炬研发团队的牵头人刘兴洲院士,当时年过七旬的他不但亲临生产、试验现场,进行技术把关,还亲自设计试验方案,亲自动手做试验,同年轻同志一起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为了保证地面火炬的质量,为解决抗风问题,古稀老人不惧苦累,连春节都没有休息,几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去火炬实验室,了解项目进展情况,解决技术问题,甚至或挽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干,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将“纸火相融”的祥云火炬从梦想变成现实。
采访的最后,两位“祥云”火炬设计师深情的表示,虽然目前工作压力很重,但如果2022年北京冬奥会需要他们贡献力量,一定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记者手记
火炬设计师面对记者采访时没有激动,没有兴奋,只有淡然,仿佛为了完成任务所产生的巨大付出和心血都是应该的,这一切只是因为“航天精神”四个字。
研发“祥云”的团队由院士牵头,中青结合,老同志老当益壮、愈老弥坚,年轻人吃苦耐劳、冲锋在前。真正体现出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火炬设计师自豪的告诉记者,这项不计成本的任务,除了航天人没有人愿意做。
让我们向“航天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