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桥:旧时桂林最繁华的地方

▲漓江桥

桂林最早搭建的桥梁,是位于桂林解放东路尽头的解放桥,经过多年修缮,一再更新,变成了今天这样雄伟、壮观。

今解放桥西岸远景

但据史料记载,漓江在宋代以前是没有桥的,两岸的往来只有舟渡。

到了宋代,漓江上开始架设由船体相连,上铺木板而成的船板浮桥,称东江桥。到了明正德四年(1509),都御史陈金重修东江桥,并更名为永济桥。据明代学者包裕所作的《永济桥记》中得知,浮桥若长虹卧波,远山近水,城垣楼阙尽收眼底,是为桂林古八景之一的“东渡春澜”。永济桥的架设为两岸往来交通带来方便。

浮桥及有东江门的西岸远景

1939年,白崇禧在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时,提议在漓江之上架设桥梁,由时任省建设厅厅长陈雄主持修建,最终于1941年10月10日建成,取名为中正桥。中正桥的建成,使得江上船只不再受浮桥阻隔,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成的中正桥远处可看见穿山和塔山

站在中正桥上远眺七星山

在大码头岸边沿着浮桥远眺七星山

如今在解放桥上拍七星山四个山峰依旧

1944年桂林保卫战,中正桥被日军炸毁,光复后,又在漓江上重新架设了浮桥。

剩下几座料石桥墩孤矗江中

1951年,人民政府着手修复断桥,历时半年竣工。为了纪念桂林解放,遂名解放桥。

在原有桥墩上架设新桥

新桥开通红旗飘扬

▲桂林大码头

在今解放桥西端,原东江门(俗称水东门)外的上下两侧,是桂林大码头。因浮桥横江,将大码头一分为二,大码头成为梧州到桂林,桂林到兴安乃至湖南的航运中转站。

被浮桥隔绝的上下码头

从上游兴安、灵川来的上江船,将当地竹木商人的松杂木柴运到上码头,桂林市的燃料供应大半依赖于此。据说,上游的竹木商人会雇用竹筏工,将竹柴编成竹木排沿漓江顺流而下,也就是所谓的放排,自然前进,省时省力。

远处为伏波山的上码头及江上的放排

而从梧州、平乐来的下江船,则会多装海盐、煤油、布匹、百货泊于下码头。

清代依然可见东江门和逍遥楼

如今东江门已不存在,逍遥楼是新建的

▲盐街

盐街是位于东江门城外的一条古老而又狭小的街道,被石头城墙分隔,街上房屋多陈旧低矮。因整条街开有几十家盐铺子,专营食盐生意,年深月久也就有了盐街这个名。涨水季节,河水会淹上街。从这点来看,盐街应该是在大码头靠近上码头河岸的位置,现在已经是滨江路的一部分了。

盐街的老板都是湖南人,将从梧州航运中转过来的北海盐批购进来,向北运送到桂林山区县乡,有的还运到了湘西、湘南等地。

盐街旧址近拍逍遥楼

▲下码头

由于上码头一般是水手休息的地方,比较沉寂,所以下码头一到晚上,排口(水上商店)灯火通明,像极了大批发市场,显得特别热闹。海鲜、百货、单车、手表、布匹、山货、药材等应有尽有。

这时,岸上各行业老板,也纷纷前来看货选购,在洽谈的同时,少不了请客设宴,江上夜市应运而生。其中比较有名的水上饭店有,顺隆花艇、鸿昌花艇等,各大菜系皆能满足。

还有那些在江上划着小艇的小贩,叫喊着米粉、云吞、甜品、糕点等各种小吃。这些小吃很受客人喜爱,如张小狗的艇仔米粉,有锅烧、肚片,是当时漓江水上夜市的抢手货。

另外也有不少民间艺人划着小艇沿江卖唱,桂剧、彩调此起彼伏,使猜拳声、叫卖声、戏曲声汇成一片,漓江江畔呈现出一派热闹喧哗的景象。

东江门下码头

下码头远眺象鼻山

▲后街行

在解放桥东岸,后街行就是从大码头过河向北拐弯的一条街,主要为殷实富户所居和经商,而南边的九娘庙码头较小,所以较之西岸大码头,少了稍许热闹。这里店铺大多与水运业有关,商贾云集,商阜成行。那时店铺如林,有名的有怡义顺,以经营纸张为主。振泰顺,以钱庄为主。较有趣的是均兴隆,人称“四大天王闹街行”,分别由江西、湖南、广东、桂林四老板合伙经营。

九娘庙码头

九娘庙码头远眺西岸东江门下码头

沿着后街行再往前走就是织布一条街,也叫五通街。这里大多是用老式木机织出的家机布。这里主要是经营布匹生意。

解放桥东岸及七星山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解放桥东西岸都已经变成了解放桥桥头公园的一部分,旧事如昨,浮想联翩,倍觉新桥的雄伟和壮丽。

解放桥西岸下码头夜景

解放桥西岸上码头及逍遥楼夜景

远处解放桥东岸的七星山

矗立在西岸的钟楼

人们在西岸岸边公园散步

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断桥铝门窗品牌

上一篇: 滴滴高管取消年终奖,ofo工资都是问题,揭秘互联网公司年终福利
下一篇: 漕河建材城在哪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