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教学相长 助力教育质量提升——滨州名师工作室巡礼”(九)
滨州市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在结构中把握重点 探究课堂最优解
主持人:黄丽芳
成员:张克静、李春霞、杜文杰、王国宾、徐晨喜、冯振涛、张宝传、高庆祥、刘少华、孙淑英、辛广清、李俊伦、张殿锋、张涛
化学课,初三才开始,在中考中分值不算大,但两极分化最严重。在很多孩子眼中,“化学课”简直是魔鬼,化学符号、元素、方程式、实验,“难倒英雄汉”。真是这样吗?
其实是因为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很多孩子学化学就靠单纯的死记硬背,成绩不理想,兴趣又丢失,而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初高中衔接问题,导致学习状态断崖式下滑。
在滨州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看来,化学课不是枯燥乏味、与己无关的抽象考点。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身边的学问。而作为化工大市,滨州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无论是魏桥创业的高端铝,还是滨化集团的新材料、新能源,都在呼唤化学攻关、培育化学人才。
让知识结构图成为化学课的“标配”,通过磨课、课题不断探究课堂最优解
化学课堂,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如果在学习方法不当,是会导致“易学难记”的现象出现。怎么办?
主持人黄丽芳一直坚持:过程扎实、方法灵活;联系实际、促进探究;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她每上完一节课、一个单元,都要整理一个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在结构中把握知识,把书本由厚到薄。在教学中强调方法,如怎样才能更好记忆、规范答题,授人以“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诚然,重视“结构”,就是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生态。“将书变厚”,才能逐渐深入理解;随即“把书变薄”,才能提纲挈领、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熟悉情境,会让学生保持兴奋状态,主动应用化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让思考成为习惯,让探究成为风气。王国宾、徐晨喜常思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张克静、李春霞、杜文杰等人爱琢磨课堂教学设计。成员们积极参加代表课的打造,申请参与课题研究。张克静说:“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蜕变,是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不断探究课堂最优解。”
“重回学生时代”,珍惜每一次成长机会,形成了无声默契
三年来,通过现场观摩、网络教研、跟岗培训、读书打卡,工作室将老师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磨合中,老师们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没有谁安排谁,没有谁要求谁,没有谁指挥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
老师们奉献很多。张克静身兼数职,教着两个班的生物课、三个班的化学课,是班主任又兼职开发区化学教研员,每天真是连轴转。但每次工作室活动,她都主动请缨,执教观摩课、出谋划策。2019年10月,各工作室主持人前往南通跟岗学习,但黄丽芳恰巧在外地培训。李春霞二话不说,迅速安排好班级、家庭事务,购票前往,回来后及时分享,她的乐学善思激励着老师们。
成员们都表示,三年来像是重回“学生时代”。北上京城名校,南下上海、南通、南京,学习工作室管理、参观学习共同体,跟岗名校、名师,和专家、名家近距离交流,明白了差距,找到了方向。
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病床上也要坚持写报告、制作ppt
2019年3月,该工作室计划组织研讨,安排王国宾给大家讲“深度学习”项目组赴京培训的情况。
朋友们不知道,此前他已有病在身,在咬牙坚持。在研讨前几天,医生告诉他不能再拖了,必须立即手术。即便如此,王国宾还是在医院里梳理了北京之行的学习情况、所感所悟,并制作了精美的ppt。老师们看后,感动地热泪盈眶。
这不是个例。沾化区理化生三科教研员的冯振涛在团队合作中,从不说大道理,总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老师们每遇到困难,他都耐心鼓励、点拨,常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张宝传说:“本来我已到了无欲无求的年龄,但三年来,从读书开始,从常规教学做起,慢慢改变、提升,现在我每天读书半小时、整理读书笔记,点燃了激情,提升了‘内存’。”
黄丽芳在省第六届初中校长质量建设大会上执教公开课;王国宾辅导的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奖
这个团队形成了核心理念:让读书交流成为教师生活的行走方式;让课堂研讨成为教师互动的研究平台;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让工作室成为辐射、引领的主阵地。在研究中,他们明确:走出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在结构中把握化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化学,走向跨学科、探究性学习,最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其主课题,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研究。其下,又分为概念理论、实验课研究,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的研究,复习课教学研究,最终聚力“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目前,成果已经很多。如黄丽芳在2018年参加了山东省第六届初中校长质量建设大会,执教省公开课,2019年又在全省“送教支教”活动中执教公开课。王国宾辅导的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综合实践活动中获省二等奖、省三等奖,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子课题“虚拟现实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案例研究”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