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龙头连续跳水3天1000亿蒸发!股民怒吼:100倍市盈率也是价值投资?
9月7日,食品饮料龙头股海天味业已连续第三天下跌,当天下跌5.33%。
在这3天中,海天味业总市值蒸发超1000亿元。在9月2日收盘时,海天味业市盈率高达109倍,目前市盈率仍高达89倍。
在股吧中,也有投资者表示:一百倍的市盈率,这就是价值投资?
市值3天大降1000亿元
前几周,一位老股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之前买过乐视,炒题材,虽然也赚了不少,但一直都心惊胆战的,现在我就把钱放在海天味业上,一年有个20%的收益,我就非常知足了,主要是省心,几乎没怎么跌过。”
但现在,海天味业可能不让人那么省心了。
9月3日,海天味业盘中创出203元的历史新高后迅速跌落,收盘跌幅6.79%;9月4日,海天味业再次大跌7.68%;9月7日,下跌5.33%。
在这三天中,海天味业市值蒸发超过1000亿元,总市值从超6431亿元跌落到目前5239亿元,股价也从203元跌到目前的161元。
与此同时,今天整个食品饮料板块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为什么这一板块会突然暴跌?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涨的太多了。整个食品饮料板块自今年3月以来,最高涨幅超过90%。
同时,中银证券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指数累计涨幅3186%,是全市场唯一一个历史涨幅超过10倍的行业。今年以来,食品饮料以超过60%的涨幅继续领跑全行业。目前,食品饮料行业指数的估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
谁在推高海天味业?
数据显示,海天味业今年的强势上涨,主要是外资和机构资金的功劳。
在2020年一季报中,海天味业的基金持仓家数仅有122家,占流通股比例为1.49%。
在2020年半年报中,基金持仓家数则达到490家,占流通股比例为1.96%。
可以说,在4月初到6月底这短短的3个月中,新增基金持仓的家数达到368家,占流通股的比例也从1.49%提高到了1.96%,占比提升了0.47个百分点。
同时,中国证券报记者也注意到,有一些聪明的基金在中报时就已经小笔减持了海天味业。如一季报时,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持股496.89万股,在半年报时,该基金持股已变为480万股。
此外,代表北向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在一季报时,持有海天味业5.61%的流通股,但在半年报时,其持股比例已达到6.37%,在短短3个月中,持股比例提升了0.46个百分点。但是,外资却在最近几天疯狂卖出海天味业。海天味业在近期上榜沪港通前十大活跃成交股的交易数据中,一直处于净流出状态。
交易日期买入金额卖出金额净买入额9月4日36602.3738129.30-1526.939月3日42413.7254993.99-12580.279月2日31910.6140983.17-9072.56
表:海天味业近期上榜沪港通前十大活跃成交股时的交易数据
“价值投资股”还能买吗?
目前投资海天味业到底是真的价值投资还是只是机构们单纯的“报团取暖”,尚无定论。
但券商的最新研报对于海天味业仍维持“增持”评级:
西部证券:公司是调味品龙头,加大渠道和品类扩张,市占率不断提升。维持2020-2022年盈利预测,预计2020-2022年EPS分别为1.95/2.30/2.6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95.0/80.4/69.0x,维持“增持”评级。
国信证券:公司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业务超预期恢复,盈利能力上升,体现龙头企业抗风险及优秀运营能力,全年目标大概率完成。维持2020-2022年EPS 1.95/2.27/2.63元,对应94/81/70倍PE,上调一年期合理估值在204.3-206.6元,维持“买入”评级。
方正证券:预计2020-2022年EPS分别为1.95/2.31/2.72元,对应估值分别为94/79/67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以国信证券的观点来看,海天味业一年期合理估值在204.3-206.6元,这一价格与9月3日,海天味业盘中创下的203元的股价新高极为接近,在经历3天回调之后,目前海天味业股价为161.68元。
那么,与海天味业类似的价值投资股还能再买吗?
纯达基金表示,当前市场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流动性趋紧的担忧和估值结构性分化加剧。结构性估值分化方面,高位的消费股筹码已出现一定的松动,但市场的抱团是基于龙头市场份额提升和业绩持续占优的逻辑,这些板块中报及三季报均有基本面向好的预期支撑,不过配置性价比不高。
粤开证券则表示,当前A股估值体系转变,纵向比较意义不大。A股消费板块正处于估值体系变革中,如果仅仅将PE与历史进行纵向对比,通过历史分位数判断高估或低估,相当于在两种估值体系中进行比较,不尽合理。随着价值重估,龙头公司将享受估值溢价。在估值体系重塑过程中,估值将与盈利更加匹配,PE的功能将从定价功能到估值功能转变。长期来看,只要全球宏观因子不出现显著变化,A股的消费核心资产将会持续具备投资价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深圳一私募人士就曾坦言:“再好的价值股,如果没有在合适的价格买入,投资者同样会遭遇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