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人民币升值压力已减弱
易纲:人民币升值压力已减弱 更新时间:2010-8-1 0:06:15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但可兑换还没有官方时间表,且人民币离储备货币还差很远。
昨日中国政府网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先后刊登了这篇易纲接受《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胡舒立采访、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佳选择的文章。该文章将由《中国改革》和财新网发表。
在该文中,易纲还指出,中国实际上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官员首次表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谈汇改终极目标 人民币成可兑换货币
易纲明确指出,中国汇改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但是目前尚没有官方时间表。
根据易纲的表述,一般的国家,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间,平均用时大概是7年到10年之间。而中国至今已用去15年。
易纲又称,人民币离储备货币还差很远,中国不会使劲地推动,但“如果别人选择人民币作储备货币,我们也不阻挠,这是市场需求”。
在易纲看来,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首先是凭借所在国家或国家联盟的经济实力;其次是其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是政治和军事的实力。
释疑二次汇改 升值压力已小很多
回顾人民币汇改历程,易纲再次强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一直坚持的机制,也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因为危机或其他因素才有了这么多插曲。同时,易纲坦言,经过几轮汇改,人民币升值压力目前已经减弱了很多。
易纲说,这一次重启汇改时机是成熟的。因为现在汇率已经不具备大幅波动的基础,中国有条件保持灵活的汇率机制,也可以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谈及人民币可兑换和汇率之间的关系,易纲指出,从理论上讲,可兑换的货币,其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同时,对于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或者一个比较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它最终应当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
易纲还指出,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高于美国的通胀率。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一直坚持外汇储备币种和资产的多元化、分散化原则。截至6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45万亿美元。
在昨日的文章中,易纲还讲述了汇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在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连续多日刊登在央行网站上谈论汇率的文章中均有所涉及。
全球不会“二次探底” 中国已成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增长全年可达9%以上。”易纲提出观点称,要以平和心态看待中国经济增长,这样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期持续得更长一些,他并称,中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易纲表示,由于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增长率逐步放缓很正常,此外,环境的约束已到空前紧张局面,以及资源约束都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个十年,如果平均增长率在7%-8%,我觉得就是很高的增长率了。”易纲称。
此外,易纲还预计全球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他认为,发达国家的修复能力是很强的,称不要低估美国和欧洲。美国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美国人走在了前头”。
“这个法案,再加上英国最近新的金融监管框架的路线图,还有G20指导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制定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标准,构成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全世界金融监管标准和监管框架。”易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