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A股短期谨慎中长期向好
7月份以来,A股市场乘风破浪,持续升温。对于当前的市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基于中国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中长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市场。而社保基金、大基金的减持,是正常的市场化行为,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压力,甚至还有可能稳定市场预期。
投资者更应关注成长主题
“建议保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关注风险,细选个股。中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市场,但短期内趋向谨慎。”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完全由市场情绪驱动的涨势未必可以持久,市场的潜在升幅可能有限。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称,二季度以来的市场表现基于市场情绪和估值水平的修复。对2020年盈利增长的一致性预期仍在不断下调,但投资者更多开始关注2021年的复苏、反弹与增长。最近的股市成交量、资金走势等指标也都反映了情绪修复、估值上行的趋势。
庞溟认为,中国先行数据与高频数据均已确认中国经济的宏观复苏态势,政策扶持边际强化效应明显。信用宽松引领经济复苏,经济缓慢上行和通胀水平缓慢回升,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这是市场逐步走强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2%,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企业生产运营持续改善,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9%和54.4%,比上月均有所上升。
尽管如此,庞溟还是提醒,上证指数的前瞻性市盈率为15.6倍,高于其5年平均值2.3个标准差;恒生指数的前瞻性市盈率为12.1倍,低于其5年平均值0.7个标准差。如果出现影响市场情绪的负面信息或者风险因素,市场的潜在升幅可能有限。在疫情防控效果、需求端修复、宏观政策力度及速度、宏观经济复苏形态、外部环境等方面,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低估值板块完成合理补涨之后,市场可能仍会回归到成长主题。”庞溟说,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兼具成长性与确定性的行业龙头、有望受惠于政策宽松与政策刺激的个股、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小的防御性个股。
联储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郑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受外围不确定性因素影响,A股表现较弱,经济走势与A股表现的背离,叠加投资者的偏乐观预期,推动了7月份行情加速上行。
她同时表示,下半年的投资主线是成长性,这包括低估值品种的修复行情,主要表现为强周期品种的补涨行情,同时包括此前高估值的科技品种在技术修复后再次回归业绩释放的成长机会,预计未来市场将呈现沪指与创业板指震荡上行的节奏。
外资对A股市场也持看好的态度。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报告称,预计在未来3个月至6个月,中国股市还有低双位数的潜在上涨空间,但充裕的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财政政策刺激,都将支持当前的估值水平。
此外,在二季度财报季期间,上市公司给予的中期盈利展望可能成为另一个催化因素,管理层有望提供更多有关三季度需求复苏的理据,加强市场对下半年及明年盈利加速增长的信心。
机构减持是市场化取向
7月9日晚间,中国人保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拟减持公司A股不超过8.84亿股,即不超过本公司当前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
社保基金的这一举动,引发业界关注。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减持行为,一方面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国内证券市场结构重塑的开始。低买高卖,这本身就是投资真谛,更何况持有时间长达数年。
庞溟认为,这是机构投资者出于个股估值水平、资产配置和投资业务需要、自身仓位和风格调整等因素进行的有限度的、适当的、符合商业逻辑的减持,恰恰说明了市场化、常态化的取向,而非盲目地托市救市。
2011年6月份,中国人保引入社保基金会作为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会认购公司38.91亿股股份。此后,社保基金会通过接受国有资本划转、二级市场交易等方式,累计增加持股34.25亿股股份。
“以社保基金拟减持的部分中国人保股份为例,9年时间浮盈已超过50亿元,减持所获得的资金,可以在市场中寻找其他投资机会和被低估的标的,对稳定市场和支持行情有正面和积极作用。”庞溟说。
除了社保基金,“大基金”也有所动作:多家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大基金计划减持持有的公司股份。
庞溟认为,大基金减持说明的是前期持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骨干企业已做大做强,后续可以更好地自行造血、独立发展,大基金可以转而帮扶产业链中其他尚有短板的企业。
左剑明认为,在当前投资者一路追捧背景下进行适当减持,预计并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压力,甚至还有可能稳定市场预期,让热度不要超出合理范畴,但这也的确会对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称,站在大基金角度而言,几年前通过协议转让又或者定向增发获得的股权,通过几年精心培育,无论是帮着拿订单助力业务快速拓展,还是给予人力和资金支持,最终表现为短短几年时间企业犹如脱胎换骨,收入和利润均大幅度增长,这类模式在证券市场中并不陌生,俗称投资加投行一二级市场联动,只不过这一次国资扮演中枢纽带。
“这一商业模式好处在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孵化出业绩高成长标的。”左剑明说,作为财务投资人角色的“二股东”,会帮助企业敲开原先难以迈过的甲方门槛,从而迅速将产品打入主流供应链中;但存在隐忧的地方也是如此,一旦重要股东撤出,那刚拿下的市场份额会不会被其他竞争者挤占,从而被重新打回原形。
“所以,科技类企业往往以产品作为核心壁垒,不断地加大研发,才能不断地加固‘护城河’,进而不断地提升性能。”左剑明说。
郑虹表示,对减持方而言,社保基金、大基金完成了之前扶持企业走过初创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未来会有更多的产业资本愿意与之合作,创造更多的协同效应,因此,在选择适当的时候退出,再去扶持更多优质企业发展;对于被减持方而言,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引入多元化战略伙伴,对未来发展有更积极的意义,尤其是成长性好的企业,多元资本引入对企业上下游业务协同有促进任用,反过来更会加速企业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公告减持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分清楚谁进谁退,优质的产业资本往往对企业未来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
如何让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是业界一直以来都在讨论的话题。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前期A股涨幅过高、过快,如6月30日至7月9日,8个交易日内沪指涨幅超过15%,这种急涨行情反映出市场已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容易出现后期的急跌,加剧市场波动性,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加大金融风险。”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鉴于此,伍超明建议,要加大和注重预期管理,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他解释称,决定投资者市场决策的因素除了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等,对市场的未来预期和信心,也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预期管理有其意义和价值,能部分减缓市场的波动性,尽管在操作层面富有具有挑战性,更像一门艺术。
他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让资本市场承担起助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向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对此,伍超明解释称,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之际,亟需加大对高新技术、科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当前国内金融供给以提供实物抵押品的银行信贷为主,间接融资占比长期保持在80%以上,而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等轻资产为核心资产,无法提供与现有信贷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抵押品。因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单纯是健康发展问题,还有新时代的赋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信息披露、退市制度、监管处罚、投资者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屋子打扫干净”,意义深远。
“应继续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庞溟建议,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不断加速,有助于重塑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投资格局,有助市场情绪进一步复苏;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利于全球投资者在疫情不确定性和全球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分享中国宏观经济和中国优质上市公司的增长红利,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A股市场的机构化趋势。
郑虹表示,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建议理性参与市场,保护好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