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房地产凭什么抗通胀
水皮杂谈:房地产凭什么抗通胀 更新时间:2010-8-15 0:03:44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现在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但是即便如此,即便7月的 CPI完全在此前媒体的所谓预测之中,3.3%还是引起了不少人对于通胀的担忧。
那么,3%真的是所谓的警戒线吗?
不一定。
一直以来,水皮认为看CPI是否进入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的范畴,首先必然和GDP相对应。在美国这样的GDP不超过4%的经济体中,3%的CPI的确可以视作通胀的警戒线,金融危机前美国的CPI也的确达到了3.6%。但是,美国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照搬到中国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头上来,2010年的一季度中国的GDP是11.9%,二季度是10.3%,哪怕是在2009年,中国的GDP也在9%以上,CPI在5%以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3%充其量只是温和通胀或者说是低通胀,再低点随时可能滑入通缩的边缘,CPI3%符合我们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状态。
其次,必须关注影响CPI的主要因素。按照统计局的说法,7月CPI中2.2%来自于翘尾因素,而只有1.1%来自新的涨价因素,其中又以食品涨价幅度为最大,达到了6.8%,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超过75%,这和中国7月份季节性洪涝灾害较严重,蔬菜、粮食、鸡蛋、猪肉价格季节性上涨幅度较大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具备持续性。
再者,必须关注PPI的趋势。PPI作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5月PPI是7.1%,6月份是6.4%,7月份已经是4.8%,回落的趋势明显,而CPI本身在5月已经达到3.1%,6月回落到2.9%,7月份再次反弹到3.3%,不仅如此,7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也首次回落到18%以下,比6月份的18.3%回落了0.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值同比增长13.4%,比6月份同样回落0.3个百分点,难怪在统计局公布数字的前一天国家发改委就声称全年CPI的基础更牢固了,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回落,怎么可能出现通胀呢?
大家对于通胀的习惯性担忧本质上是对于货币供给超需求的担忧。2009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近30%,2010年增加了近18%,这么多的钱没有在CPI上找到出口,却在房地产市场找到了宣泄,房价暴涨一定程度上化解的是通胀的压力,所以与其说房地产可以抗通胀,不如说房地产可以化通胀。
那么,房地产凭什么可以抗通胀,凭什么可以长期涨幅超过CPI呢?是因为建房子的砖瓦水泥,还是钢材电解铝的升值呢?都不是,这些东西一折旧就折没了,房地产之所以能稳步升值关键不在房而在地,因为地是不可再生的,占一块少一块,占得越快,少得越快,越稀缺,物以稀为贵,这才是支撑房价,尤其是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理由。
土地的稀缺会因为房贷利率的提升而改善吗?会因为取消房贷而逆反吗?会因为政府要普遍征收我们已有住房的房产税而减少吗?都不会。因此,任何税费的调整都只会伤及无辜而无助于遏制投资或者投机,如果一定要说有效,那么也只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而已。极其有限的限制不过是针对寻找房贷和租金差的散户投资而已,对于一次性交款的大户不会有根本的影响,反而因为提高了门槛而替大户们净化了环境,优化了他们的投入产出,这叫“损不足以奉有余”。
但是投资或投机,对市场影响最大的都是主力资金,散户都是跟风的。擒贼要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的道理并不难懂。房地产领域也是如此,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房地产调控很难见效,现在一个空置率都没有专门的部门能够说清楚,愿意讲清楚,争取说清楚,凭什么又能说供应量多了还是少了呢?房价高了还是低了呢?要打老虎,只有立法禁止炒房。
房价的高低其实政府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这是买卖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情,政府要做的是保证买卖的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拥有公共资源的机会,这种平等一方面体现在加大供应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限制少数人多吃多占上。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