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10-10-24 7:15:47   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在抗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取得重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和兴修水利大规模展开的关键时期,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新中国治淮60周年,总结治淮工作成就经验,展望治淮事业美好未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进一步推进淮河综合治理,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新中国60年治淮取得的巨大成就,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治淮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扎实做好治淮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淮委全体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治淮工作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翻开了淮河治理的崭新一页,开启了新中国治水事业的伟大征程。60年来,勤劳智慧的淮河流域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治淮建设,彻底扭转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实现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夙愿,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是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大力开展淮河上游拦蓄工程建设,扩大和整治干流上中游泄洪通道,巩固和扩大下游排洪出路,整治沂沭泗河水系,治理跨省骨干支流河道和湖洼易涝地区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形成了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和湖泊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淮河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防汛抗旱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不断健全指挥决策系统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作用,先后战胜了1954年流域性特大洪水,1991、2003、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以及历次干旱灾害。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采取“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连续战胜了2003年、2007年两次流域性大洪水,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洪涝灾害损失大幅减少,在我国防汛抗洪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先后建成江水北调工程、引黄工程等调水工程,江、淮、沂沭泗水资源跨流域调水体系初步形成,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正在实施的南北水调东、中线工程,有效提高了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和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城乡供水能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开发山丘区水力资源,有效缓解了偏远山区的用电困难。建成了以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干流为架构的内河航道体系,在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初步建成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累计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完成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建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开展流域水质监测和水功能区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管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作用,积极开展水污染联防,推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全流域入河排污总量和重大水污染事件明显减少。  五是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推进。初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相互配套的水法规体系,逐步建成机构健全、人员整齐、覆盖面较广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水政监察网络,各项水事活动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水利规划、前期工作、水文监测、水利科技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建设管理改革、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深入推进。  六是流域机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伴随着60年治淮历程,淮河流域管理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治淮思路不断完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基础不断加强,管理方式不断改进,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日益浓厚,流域管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确保了淮河治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辛勤耕耘,六十年春华秋实。60年治淮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根本保证。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淮河作为全国江河治理的重点,摆在关系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先后12次召开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高潮。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及时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实施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再次掀起规模宏大的治淮高潮。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步伐,淮河上下掀起了新一轮治淮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淮河治理进程。  ―― 丰富和完善治淮思路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基本前提。新中国治淮伊始,中央就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为淮河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长期治淮实践,对淮河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指导下,以“蓄泄兼筹”为核心的治淮方略不断完善和丰富,既防止水对人的侵害又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注重骨干工程建设又注重民生水利建设,既加强工程措施又强化非工程措施,既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节约保护水资源,治淮思路更加注重综合治理,更加注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治淮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 坚持科学规划是做好治淮工作的重要基础。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治淮规划《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开始,先后完成了一大批流域治理规划。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完成涉及流域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工程建设、行蓄洪区建设管理与调整、重点平原洼地除涝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修编完成新一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形成了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相配套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提出了治淮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明确了各项治淮工作的指导原则、工作重点、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为深入推进流域治理和强化流域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不断推进科研创新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有力支撑。治淮工作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计算机、数字微波通信、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及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建立了覆盖淮河流域重点防洪地区的洪水预报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大量引进、消化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成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积极开展关系流域水利发展方向、工程建设布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为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理论支撑。  ―― 坚持团结治水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强大保障。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唇齿相依,兴利除害相辅相成。多年来,淮河水利委员会忠实履行流域管理职责,把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总体目标,在淮河治理过程中做了大量沟通、协调、组织、督促、检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充分发扬团结治淮的优良传统,顾全大局,加强协调,相互支持,鼎力合作,妥善处理省际关系与上下游、左右岸关系,全力支持治淮工程建设。一代又一代治淮工作者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治淮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所有这些,都凝聚成团结治水的强大合力,铸就了淮河治理的巍巍丰碑。  60年治淮伟大成就令人鼓舞,今后的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而艰巨。当前,我国正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贯通南北、联结东西的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治理高度重视。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淮河视察,对治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要求把淮河治理摆在重要位置,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搞好淮河流域的环境整治,确保淮河安澜,造福人民群众。2009年12月,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要求继续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要求用5至10年时间着力解决好洪涝干旱等突出问题,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治淮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始终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继续发扬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优良传统,统筹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河湖关系,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完善流域防洪排涝抗旱减灾体系,搞好拦分蓄泄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实现蓄泄合理、保障有力、生态良好、人水和谐,进一步把淮河修好管好,确保淮河安澜、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一要坚持蓄泄兼筹,进一步提高流域综合防洪能力。全面启动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着力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居民迁建,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巩固和扩大下游洪水出路,增加上游拦蓄能力,开展堤防达标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实现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远期目标,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根据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北临黄河、南靠长江的区位优势,以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体系。同时,要加快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部分重点灌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三农”发展。  三要坚持节约保护,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用水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全面推行节约用水,特别是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农业节水灌溉,积极引导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沿线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四要坚持依法治水,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继续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维护流域正常水事秩序。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管理。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提高工程管护水平。进一步完善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涉水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五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治淮工作科技贡献率。要深入研究淮河重大问题,在关系流域水利发展方向和重大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不断加深对淮河自然规律的认识。要加快水利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治淮科研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科研和技术装备水平。要不断完善流域数据中心、水文站网、地下水监测系统、骨干水利工程自动化调度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不断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六要坚持团结治水,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治淮合力。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上下游共保、团结治水精神,从治淮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进一步发挥淮委的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强化流域四省沟通协作,增加理解,相互支持,团结治水,共同将治淮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同志们,新中国治淮60年光辉业绩已永载史册,新时期治淮伟业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不断谱写治淮工作新篇章,为早日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目标,使淮河更好地造福沿淮人民而努力奋斗!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光学影像

上海医疗光学测量

ogp影像仪

影像测量仪器

上一篇: 水利部甘肃水利厅成立堰塞湖组等五个工作小组
下一篇: 水利部部长陈雷谈应对西南特大干旱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