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是在银行接触到银行理财的。于是,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银行理财是由银行提供了资金安全的保证,所以它和银行存款一样“安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1.什么是银行理财
我们眼中的银行理财,是指在银行出售的各种理财产品的统称。其实,这是广义上的银行理财。在银行出售的银行理财,既有银行的自营产品,也有代销的产品。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自营产品,也就是由银行设计和开发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客户对投资收益率有不同的需求。针对这一点,银行开发了银行理财。所以,它既有低风险的,也有中风险和高风险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在的银行理财,并不保证收益。出现这种现状,是有其历史沿革的。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银行理财的发展史。
2.我国首款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的发展要从2004年说起。当时,光大银行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广大储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从那时起,很多不懂投资的老百姓才认识到,钱除了存银行定期,还可以购买银行理财,产生更高的收益率。
当时的理财产品在设计上比较保守,投资上仅限于银行间市场上的高级债券和票据等低风险资产。所以,收益率不高。 “阳光理财B计划”对10万以上的投资金额承诺的年化收益率是2.55%,只比当时的一年定存利率高0.3%。
3.银行理财兴起的背景
银行理财的产生,源于2003年开始的货币紧缩。那时,存款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银行需要吸储。因此,银行理财作为一种代客理财的方式应运而生。所谓代客理财,就是指从客户那里募集到资金,然后购买投资产品,为客户创造收益,然后资金管理者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这与公募基金的运行思路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在于,公募基金是管理人按基金规模的固定比率收费的。而银行出于对其客户对固定收益率的青睐,对银行理财的收益分配方式进行了改进:给客户一个固定的相对储蓄较高的收益率,剩下的收益全归银行所有。
这种创新,使银行理财的运营模式更接近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利差”业务。对于这部分收益,有个叫法,叫“超额留存”。
根据2005年9月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允许收益与风险由银行和客户双方自行约定。因此,“超额留存”的存在,当时并不违规。
4.银行理财的规范化之路
因为投资于标准性债券,银行理财所能获取的收益是有限的。随着各银行间的竞争,银行理财只能在投资收益上进行提高。对此,银行进行了“期限错配”。所谓的期限错配,就是按照扩大表内业务中的“利差”的思路,开发短期的理财产品,产品投资于期限长一些的资产,从而获得收益。
后来,出于对更高收益率的追求,银行理财开始投资于信贷资产,于是开始涉足非标准化债券资产。非标准化债券,简单理解,就是企业债,是一种风险更高、期限更长的资产。涉足于“非标”,是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来实现的,通过这种合作,有些银行理财可以进一步进行打新股以及投资股票资产。
这一些列操作,都是银行理财在表内利差业务上的操作思路的延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是,给客户保证较高的固定收益率,也将银行理财的投资风险都转嫁到银行身上,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
于是,2013年,银监会颁布《8号文》,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进行了限制。虽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是银行理财的规模依然屡创新高,仅2016年一年,就增加了10万亿元。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也在增大。
2018年4月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金融机构不得再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这也意味着,银行不得再出售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
到这里,银行理财也回归到了它的“投资”的本质。
5.小结
通过银行理财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只是一种投资品种。作为投资品种,它不保证收益率。而且,与基金、股票等投资品所不同的是,它的风险高低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在选择银行理财时,除了要看收益率以外,更要关注它的风险。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它的投资标的有所了解,对它的风险高低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