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机会比融资额更重要
南车:机会比融资额更重要 更新时间:2010-6-27 0:40:47 访中国南车集团董事长赵小刚 编者按/ 大踏步走出去的时机已经到来。 经历了一轮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的营运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国内的一些大型国企,除了政策、资源、资金等优势,企业也许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以及内在机制是否适应这个动荡的年代。由此,大型国企在这种环境巨变的形势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与老板对话版面特别推出大国企系列,让一些从来低调的老板出来谈谈他们对这个时期乃至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对自己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本期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装备制造业和机电企业――中国南车集团。 大踏步走出去的时机到来 “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中国企业带来机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机电企业,大踏步走出去的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经营报》: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中,中国南车的海外订单不降反增。目前可以观察到,南车海外订单的版图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现在,则开始涉猎发达国家。比如有国外媒体报道,南车正在竞争一项80亿美元的美国本土业务,你对美国项目的把握有多大?南车对于海外市场的销售目标是什么? 赵小刚:目前南车海外收入的比例不到10%,我们期望的目标是达到20%。 海外订单的上升恰恰证明了市场对南车技术和服务的认可。你提到的美国项目我们肯定会积极参与,中国高铁由于有铁道部的统筹组织,在系统集成上是最具有优势的,还有成功运营的经验。目前中国市场上,在运营的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动车组,南车产品占据了70%。南车不但拥有丰富经验,而且具有350公里动车组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经营报》:我们在海外市场进行销售时,具体的模式有哪些?目前有消息称,南车正在竞标沙特阿拉伯一个高速铁路项目,甚至联合了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铁路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南车目前的大规模海外扩张? 赵小刚:拓展海外市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推销方式,即我到海外卖我的车;二是海外并购、建厂等国际化经营方式。第一种传统方式中又可以细化为两种,一是单纯提供卖车服务;二是组建“中国军团”,把车辆供应商、建筑商、地面设施的供应商甚至银团组合在一起,这种“军团”的竞争力极强。目前,国家比较支持中国企业在国外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样可以拉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这恰恰需要“中国兵团”来参加,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南车目前有跻身世界前列的高质量产品,也可以借助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的背景,找到强大的施工队伍,这两者的结合会打动海外的发包方。 机会有时比融资额更重要 “经济危机来到中国,政府必然会拉动内需,而铁路很可能成为这一轮投资的直接受益者。这个理由显然被投资者接受了。” 《中国经营报》:2008年,中国南车一举在沪港两地成功上市,至此,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第一次亮相境外资本市场。2008年恰逢全球经济危机,你是怎么说服投资者在黑色迷雾中相信南车的? 赵小刚:中国南车是在2008年8月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而经济危机在2008年五六月波及亚洲,9月美国雷曼兄弟宣布倒闭,我们上市的时间恰好是在经济危机的前峰,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投资者没有信心。 几经考虑之后,我们还是按照预期进行了路演。伦敦、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一路下来,我们说服投资者的理由就是:经济危机来到中国,政府必然会拉动内需,而铁路很可能成为这一轮投资的直接受益者。这个理由显然被投资者接受了。最终的结果如大家所见,中国南车成功上市,而我个人的体会是,有时候机会比融资额更重要。 《中国经营报》: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出台,中国的铁路发展迎来了快速增长时期,轨道交通制造商自然会从中分得一杯羹。但在2000年以前,似乎没人能预料到今天的盛况。 赵小刚:按照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100年前铁路企业在指数中的市场份额达到49%,而现在只有0.3%。随着航空、汽车的出现和发展,铁路运输总量尽管在提高,但铁路运输份额相对在缩减。 但是与很多国家不同,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一是地域辽阔,长距离物流运输需要铁路;其次是节日所带动的人口流动,也需要铁路来解决,这注定了在中国必须发展高速铁路。现在,美国也越来越重视高铁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铁路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春。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了全球的铁路发展都迎来了第二春,能具体说一说这个“春天”有多美好吗? 赵小刚:其实高铁相对于其他出行方式是符合低碳环保大方向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大量投资高铁的重要背景。2010年,全球轨道交通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欧元,这个数字到2014年将增加到1500亿欧元;其中机车车辆市场2010年约为738亿欧元,到2014年将增加到900亿欧元。 从国内市场来看,2007年城轨地铁车辆的保有量为3875辆,如果我们按照每公里6辆的保守标准来估计,到2015年,它的保有量将大幅增加到2.5万辆,市场空间可想而知。 《中国经营报》:不过,业界似乎也有这样的担心,南车的大举扩张与中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有很大关系。2010年宏观经济更强调平稳较快发展,也有传闻说,刺激政策将会在今年逐步退出。南车如何保证政策趋稳后,仍保持较快发展? 赵小刚:关键是转换发展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企业传统方式怎么转换。比如当年国内机车生产技术落后,我们在铁道部的领导下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过我们同时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也在用市场换技术,结果有的牺牲了自己的品牌、有的研发队伍流失,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经济领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我并不认同。南车走了另外一条路:“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这是国务院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指南。我们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创新,两条战线一套人马,形象地说叫“两条腿走路”,这帮助我们最终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打造了自己的品牌,这也是南车稳定发展的保证。 丰田“刹车门”给了我们很多警示 “南车利用了很多时间优化和细化管理流程,但这个过程没有止境,需要根据业务发展不断调整,适应可能发生的风险。” 《中国经营报》: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脱胎于铁道部,曾经是一个尾大不掉的典型国企,现在却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基地,位列世界第四大轨道交通制造商,它是怎么实现这种转折的? 赵小刚:南车之所以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得益于中央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我们在做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瞄准市场,看准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其次,我们必须按照全球顶级的技术标准来调整,坚决让老产品、老工艺、老设备下马。南车是家有百年历史的典型传统企业,有6家子公司历史超过百年,这个转型很困难。比如2004年我们坚持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应该将内燃机车淘汰,就收到了很多情绪激动的老同志来信。毕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台内燃机车就诞生在这里,可以想象做出这样的决定面临怎样的阻力。但中国南车内部有3家企业生产内燃机车,产能过剩,所以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来进行结构调整。另外一个方面,结构调整还要进行主辅分离。当时四方股份公司是个拥有1万多名员工的企业,但它只是一个小作坊的集合,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过大。通过主辅分离,做强了主业,分离出去的部分现在也生活得很好。如今四方股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车生产基地,没有当时的调整就没有四方股份今天脱胎换骨的变化。 《中国经营报》:你曾经预测,2010年中国南车的业绩会更好,不会低于往年增长20%的速度。高速增长的企业背后,往往会带来管理等方面的负面问题,南车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赵小刚:丰田“刹车门”事件给予我们很多警示。它们的问题就是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组织机构调整和人才匹配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刹车门”表面上看是质量问题,实际是管理体系问题。南车不久前的务虚会上也特别提到了丰田的警示,我们如何避免发生“刹车门”事件,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重点。比如,我们的市场规模在500亿元人民币时,延用一套管理体系;当市场规模扩大到1000亿元,海外市场比例也不断攀升,原来的管理模式肯定不合适。 2009年南车利用了很多时间优化和细化管理流程,这个过程没有止境,需要根据业务发展不断调整,适应可能发生的风险。与很多企业不同,南车的思路是聘请咨询顾问、但不依赖咨询顾问,我们很多战略都是自己人完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才能更好贯彻执行。其次,我们必须考虑到,快速发展时人才怎么匹配?现在无论是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还是市场营销人员,我们都非常需要,目前只能加强高级经理人、高级科技专家、高技能工人三条线的培训,甚至送他们去海外学习。 《中国经营报》:2000年,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分立重组,按照黄河为界,拆分为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和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之后每次不可不提的话题,就是“南北争车”。2009年铁道部进行的350公里动车组第二次招标时,南车获得了总额1100亿元订单中超过70%的份额。相比曾经的同门,你认为南车有什么优势? 赵小刚:事实上,南车北车分家的时候地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现在我们在石家庄、洛阳都有企业,不再是所谓的“黄河为界”,产品就更不分南北,大家都是完全的竞争性企业。与自己的过去比,我认为南车现在最大的优势在两方面,一是拥有自主创新体系,从系统集成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南车改革力度比较大,相对理念比较开放,改革时遇到的阻力较小。 事实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后发优势都在人才方面。南车启动了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的三大平台建设,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空间。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年龄偏大,而我们的科研人员在五年、十年内就可能接到两三个重大项目,他们在十年内从事的科研项目甚至超过很多前辈一辈子的积累,可谓浓缩了人生精华。2009年,南车在研发方面投入的比例是收入的5.6%,今年预计达到6%。 老板360° 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逻辑分析能力。 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诚实。 你做出的最艰难的决策是什么? 2008年金融危机时公司上市。 最近在看什么书? 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 你对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要实事求是。 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姚明,因为体育精神和企业精神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