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是必然趋势,北京今年成立了首个国家ai试验区,“两会”也聚焦制造业与工业机器人,涉及“智能+”拓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在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五位重量级大咖齐聚“ai与rt智能机器” 巅峰跨界对话,就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问题、未来趋势等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在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上,我国排在世界第一,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我国也早已将工业机器人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今年的“两会”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第三次被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的融合加剧,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作业方式正在迎来巨变,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高精度、高难度、高强度甚至高危险性工作的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从国家战略到政策引导都在积极推动ai、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在“ai+rt”的大风口,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跨界巅峰对话”围绕“ai与at智能机器的新时代”这一主题,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科沃斯机器人董事长钱东奇、猎豹移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盛、国家千人专家及宁波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五位大咖出席,为业界送上了一场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成为此届峰会的一大亮点。
除了五位大咖针对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展开的尖锐对答,现场记者和观众也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相关问题提出犀利的问题,巅峰对决战况如何?
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产量上万的公司可能出现2-3家
王田苗教授首先抛出了关于机器人行业未来3-5年发展的几个概念,与现场嘉宾进行探讨:一是产量在上万台套的机器人公司可能会出现两至三家,目前我国最高的是两千多,世界最高的一般是2-4万;二是工业机器人将形成良性的生态配套;三是由原来简易的机器人臂到六自由度轻型机械臂并进入各个行业。
钱东奇则表示从服务机器人公司视角看,这个预测数据有点低,但他相信这个概念,并认为现在的自动化技术,无论从运动机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视觉都相对比较成熟。因此,机器人在工业化的应用场景当中取代人,这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
福田敏男教授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是必然趋势,组装和工业化的生产流程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要素;在峰会上看到了先进技术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展示,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与工业机器人结合,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前景广阔。
傅盛提出机器人产业将呈爆发式增长,讲到前年准备生产机器人时,减速器还很好买,去年开始做机械臂时,减速器已经开始出现全球缺货的现象。现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强烈,比如一些家电行业的生产线都在用很多机器人。
姚力军强调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提出没有核心技术很快会淹没在潮水里。他讲到,机器人在风口上,产量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家必须冷静想一想,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目的是什么;第二做为企业千万不要盲目跟从,不要一哄而上,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做核心技术还是做什么,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快也会淹没在潮水里。
2
中国服务机器人未来在十大单品里面将成为世界第一
对于未来3-5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前景预测,业界普遍有三个看法:一是,未来3-5年服务机器人产值将超过工业机器人;二是,中国服务机器人未来在十大单品里面(无人机、两轮自平衡车、清洁吸尘器、教育机器人、交互会话机器人、物流配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人驾驶)将成为世界第一;三是,服务机器人开始尝试由卖产品,转变为用户提供定制内容和租赁服务的商业模式。王田苗教授向嘉宾们抛出对此的看法与建议。
钱东奇认为,服务机器人分为三个阶段——服务、管家、伴侣。未来5年,服务机器人肯定会超过工业机器人的产值。工具是第一阶段,自动化技术水平是基础,而未来基于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服务机器人在从管家到伴侣的过程将快速提高,未来三五年从管家到伴侣只是一个探索过程。但现在探索的瓶颈不是人工智能技术,而是自动化技术发展得没有这么快。
福田敏男教授则表示服务机器人技术其实还没有发展到特别先进的阶段,要强调的是服务机器人一定要在功能和价格进行细化分类。举例来说:同样是烹饪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做寿司的机器人动作就比较单一,但是做饭的机器人动作就复杂一些。另外,在价格方面,一定要紧密结合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单一功能的机器人,应该放低价格,适应大众消费,与功能复杂的机器人区别开来。
傅盛提出服务机器人发展的核心是在交互体验上,能否达到用户的临界点,要看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程度。对于钱东奇提出的服务机器人从工具到管家再到伴侣能否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功能倒推,傅盛表示自己也没有答案,不过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他谈到,日本做大型工业机器人的很多,但是他们在深度学习方面用得不够,这是中国的机会,中国的互联网、大数据、软件应用都比日本用得多。在工业机器人上,比成本会被打得很惨,我们最擅长的四大发明都是和生活相关的,在机器人产业上也可以积累足够好的技术往回做。
姚力军讲到三个概念: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组成的智能环境、服务机器人。如果把这三个概念融合起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人类具体需求,生产相应产品。问题是现在人类需求太多,很难找到具体的应用。所以,要从用户需求点来找接下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趋势。
3
机器人时代让人非常兴奋,又非常焦虑和苦逼
“机器人是一个非常让人兴奋的时代,也是一个非常焦虑和苦逼的时代。”王田苗教授道出了许多业界人的心声,同时向嘉宾们提出了大家为何有此感受。
姚力军谈到,人工智能一忽悠,很多人就动了心,这口饭吃不好,有两个问题:一是缺少核心技术,整个核心部件很可能都要依赖从国外进口 ;二是一哄而上、毛利率变得越来越低,形成一个恶性竞争。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核心技术是杀手锏,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傅盛表示跨界的难度是对用户需求理解不一致,研发生产很难执行到位,产品就会与设想有差距。机器人是一个综合体,做好单一一个点打动不了用户。比如说做芯片,每个人都看到芯片的优点,但是一个机器人很难用一个芯片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也是这样,做神经网络和做视觉的,不同的人不一样。核心问题还是要抓住把各行各业的用户需求。
钱东奇则认为焦虑会一直伴随,表示自己是2000年开始进入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到今天为止已经焦虑了18年,根本的原因就是如何不断的融合各种软硬件技术,解决用户的某一个特定的目的满足,从而形成一个对应的商业对价,从而能够很好地立足市场。焦虑会一直伴随。
4
服务机器人能打败手机么?
在问答环节,现场参会人员向傅盛提出了作为一个强调内容交互的服务机器人公司,在面临与手机的竞争中,如何取得成功?从历史来看没有公司取得过成功。
傅盛表示,服务机器人行业都面临着跟手机和pad的竞争。比如,其实教育机器人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pad和手机。他讲到自己现在很少给孩子带礼物,因为任何一个礼物都很难去满足他,手机已经是个巨大的生态了,可以提供整个体验。
他认为,在传统的观念来看,没有任何机会跟手机的竞争,唯一有机会跟手机竞争的其实并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过去很多硬件的存在形式,为取代手机提供了一些机会。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语音可以控制硬件设备的使用,类似音箱,我说想听谁的歌就会播放谁的歌。
另外,他认为深度学习会让很多智能硬件摆脱对手机中心化的依赖,开始真正智能化,然后可以直接产生交互,让每个设备有机会摆脱手机的控制,然后像有些设备开始慢慢变的中心化,让我们有一点机会去跟你认为的手机厂商产生一定的分割的市场。这是亚马逊后来也没做手机直接切音箱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