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点51分,朋友圈有人爆料:杭州西湖边一架无人机撞到游人,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眼睛可能保不住了!
据无人机机主描述,晚上九点多,他在北山街上正对着西湖遥控指挥无人机起飞,受伤的小伙子和同事正坐在附近的椅子上。由于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比较抢眼,游人的眼光大多盯着它在转,小伙子也不例外。令人意外的是,无人机刚飞起来三分钟就突然失控,猛撞向人行道旁的树干,反弹回来后旋翼正中伤者的左眼。
无人机“黑飞”频发
近年来,随着民用无人机快速“飞”入民间,无人机“黑飞”也在频繁干扰正常的空中秩序。据民航部门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飞行事件4起,2016年则发生23起。
今年以来,国内已经发生多起无人机“黑飞”事件。
2月2日,四川绵阳机场跑道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导致5个航班延误、3个航班备降。据绵阳警方初步调查,怀疑有人操控“黑飞”无人机。
2月2日、3日两天,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连续发现4起无人机“黑飞”事件,其中一起无人机非法飞行事件中,无人机离空中客机仅有50至70米。
4月14日14时05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西跑道北侧30公里区域净空保护区内,发现无人机活动,导致三架航班绕行,地面航班等待5分钟。
那么何为“黑飞”呢?这种放飞无人机却没有申请飞行空域和计划、超出飞行空域的行为,即“黑飞”。
整治“黑飞”专项立法迫在眉睫
开车上马路必须得有驾驶执照,航空器要适航,也要遵守航空‘交规’。假如明天飞,那么在前一天15时之前就需向所管辖区的航行管理部门申报你的飞行计划。
实际上,随着无人机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全球很多国家都出台专门的法规,直面有关问题。比如,澳大利亚规定普通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智能在120米之内,休闲用的无人机不得飞入受管制机场或人口稠密区5.5公里的范围内;日本在2016年3月17日出台了专门的《无人机管制法》,将首相官邸、皇宫、外国政要下榻酒店等上空列为无人机禁飞区域,并且授予警方视情况摧毁无人机的权力。而在美国,不仅设置了禁飞区,对违规飞行者实施重罚和刑事指控外,还对小型无人机实施了实名注册制度。
中国民航局日前也宣布了一系列加强无人机管理的举措: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将实行实名登记注册;正在建立无人机登记数据共享和查询制度,实现与无人机运行云平台的实时交联;发布民用机场保护范围数据;逐步规范无人机开展商业运营的市场秩序;开展无人机专项整治工作。相关规定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无人机管理的法律空白,下一步还应同步出台与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规程和行业规定,将无人机管理真正纳入法律体系。
无人机立法的社会讨论
无人机难以追溯,实名制登记迫在眉睫,社会各界的意见方向都是一致的,但是针对具体执行而言,就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了。实名制在操作性上有难度,比如企业怎么去收集用户信息、这些用户信息交给谁保管、怎么保管?在法律角度是否合法?要登记每个购买者的名字和电话,这对企业来说增加负担,而且用户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强迫企业给信息,在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有疑虑。
相关人士认为,如果从立法的角度来讲,无人机作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领域的法律对象,应该由国务院法制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形成法律草案报人大通过更为合适。单纯由民航部门立行政法规,第一有局限性,第二民航部门监管或执法的力量薄弱。
而也有提议称,在中国,每一辆机动车都拥有唯一的号牌,发生交通事故后,可追溯到涉事车辆及车主。同样的,无人机整机设备出品时,令每一台无人机都拥有唯一且不可篡改的标识码,且每个部件也均有唯一的标识码与无人机的码相对应,就可追溯到这是来自哪一台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