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
过去几年,尽管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但实体经济仍在经历艰难的“爬坡过坎”“关厂炒房”“卖房保壳”“脱实入虚”更成为年度经济热词。
4年间,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咬定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打基础、管长远,始终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湖北之进贡献全国之稳。
据省经信委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千亿级产业由9个增加到17个,增长近一倍。2016年,全省食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冶金、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的90%。其中,超过4000亿元的产业有5个,食品(含烟草)接近8500亿元,石化、汽车产业规模均超6000亿元。
看重大项目――
4年间,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上汽通用武汉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机器手臂来回挥舞,仅用60秒就能组装出一台汽车。这座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用27个月,从投产到生产第50万辆汽车仅用20个月,创造了中国汽车工厂量产的最快速度。今年,通用武汉基地工业产值将突破650亿元,税收有望突破50亿元。
看动能转换――
湖北淘汰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绝不手软,2016年,全省压减过剩钢铁产能338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58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1011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在此基础上,2016年,全省亿元以上技改项目超过1500个,比2015年同期增加近200个,同比增长15.4%,“技改”成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源。今年,我省“技改”将以产业链短板为着力点,重点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领域展开,预计投资力度将增长12%以上。
看区域发展――
一主、两副、多极不约而同将工业强市作为治政之纲、发展之要,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看“龙头”,武汉先后启动工业倍增计划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突破1.15万亿元,18个50亿元以上项目相继投产,力推该市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GDP排名全国城市第八位,创下近30年来最好位次。“两副”中,襄阳依托东风日产、神龙工厂等汽车企业,创造了一个产值2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呼之欲出。在此推动下,襄阳GDP跨越3000亿元台阶,超越全国7个省会城市,跃居鄂豫陕汉江流域地级城市首位。宜昌则在化工产业基础上,推动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大关,以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阔步前行。“多极”里,2015年我省过千亿元的市州首次由8个增加到10个,荆州、黄冈、孝感、荆门、十堰、黄石、咸宁等“千亿俱乐部”城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实体兴,湖北强。过去4年间,我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推动全省GDP总量于2016年达32297.91亿元,首次跨入“3万亿俱乐部”,跃居全国第7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
回放一:
2013年7月21日,武汉新港。总书记视察时嘱托:“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为黄金水道。”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第一站,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大雨滂沱中,他卷着裤腿、手撑雨伞的画面,被定格在武汉航运人的心中。
昨日,武汉新港管委会主任张林回忆说,正是那一刻,总书记说出了那段让他牢记一生的嘱托:“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为黄金水道。”
4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围绕这一指示,努力将武汉航运中心打造成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的核心枢纽、江海直达联运中心、航运创新服务中心、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和具有全球性供应链管理与多式联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取得显着成效。
看成长曲线,2012年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76万标箱,到2016年增长至112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顺利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武汉航运中心汽车滚装能力从无到有,2016年运输64万辆汽车,初步形成了长江内河运输量最大的汽车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看流域合作,4年间,武汉不断加强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联运航线,并以此为轴,辐射上游宜宾、泸州和重庆,中游宜昌、荆州、岳阳和九江,以及下游上海、舟山,港口“朋友圈”不断扩大。同时,武汉还稳定开行“泸汉台”、“武汉―东盟四国”、“武汉―日韩”等近洋航线,通达7个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看港口体系,4年间,武汉航运中心相继建成阳逻港三期、花山港一期、金口安吉物流滚装码头一期、汉南卓尔滚装码头等码头,初步形成以阳逻港集装箱为中心,汉南、江夏汽车滚装加快发展,全域重件、散货和液体等门类齐全的现代港口群。
看航运服务,4年间,武汉航交所重启运营,首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今年一季度就完成9.35亿元;长江中游首个航运物流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建成投用,武汉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加快;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长江中游首个区港联运综保区;进口粮食、水果指定口岸、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口岸功能加快建设。
航运界普遍认为,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的最终目的,是拉动沿线城市的产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第四代港口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
据武汉新港管委会统计,近4年来已有上海通用汽车、80万吨乙烯、武船双柳基地总部等制造业基地,京东区域分拨中心、招商局物流、中交二航局物流园等物流业沿江临港布局,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直接拉动产业投资逾1000亿元。
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直接服务于武汉富士康、冠捷、苏泊尔等大型外贸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据测算,武汉至上海洋山港航段集装箱水运成本已由5年前的1200元降至700元,船舶平均载重量由6000吨提高到了7000吨。
目前,全省80%以上外贸进出口货物经阳逻港中转运输,阳逻港作为全省货物物流的重要咽喉,已成为湖北、武汉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
回放二:
2013年7月21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总书记视察时嘱托:“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武重能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强劲增长,在振兴民族工业发展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发挥作用,用行动书写武重新的光荣,凝聚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共筑中国梦。”
武重是我国“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
2013年7月21日,总书记视察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时嘱托: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武重能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强劲增长,在振兴民族工业发展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发挥作用,用行动书写武重新的光荣,凝聚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共筑中国梦。
此前,从2011年开始,国内机床行业进入下行状态,武重集团2012年营业收入、利润全面下滑,陷入亏损。
总书记视察后,武重集团干部群众斗志昂扬,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要求,积极止血、扭亏、增效。
在商业模式上,武重在机床、专机等传统优势领域深耕细作,积极打造关联产业链、价值链,先后成立善福(专机)公司、金属结构公司、再制造公司、矿山机械公司和武重紫云铁路装备公司等,大胆尝试引入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资本。2014年至2016年,武重在重型机床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在产品结构上,武重在盾构机、铁路产品、牙轮钻机等新兴领域积极谋划储备,成功打入盾构机市场,基本建立起集技术合作、加工制造、融资租赁等于一体的盾构机产业链条,近3年累计销售盾构机20余台,形成了“机床、专机、铸锻、金结、再制造”并举的产业格局,改善了以前单一产业结构,企业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
在科研投入上,武重以重型机床研发及部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依托,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了高档重型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级、行业及创新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化车间。过去几年,武重自主研制的DL250超重型高精度多功能复合数控机床荣获“十二五”机械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WHCQ1600卧式加工中心外防护设计获德国红点奖;公司组织制定及修订了重型机床标准27多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71项,提升了企业在国家、行业的科技创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