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兴平:“我现在做移动互联网是很自然的”
对话杨兴平:“我现在做移动互联网是很自然的” 更新时间:2010-1-25 12:25:27 理财周报记者 汪恭彬 伏昕/文
想做下一个苹果或者黑莓
理财周报:离开多普达之后你做了什么?
杨兴平:那段时间我在学习西方的东方的哲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哲学理念。当时整个IT行业已经走到无法往下走的这个瓶颈了。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做电脑的还是做通讯的都是卖硬件的,都是一次性的盈利模式,很难在未来的环境下发展,它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收益越来越低,大家都面临这样一种挑战。
我们未来到底做什么?我觉得再做一个手机公司即便能够存活,即便是像多普达,甚至野心更大一点,像诺基亚,又怎样呢?其实诺基亚也很痛苦啊?MOTO早就很痛苦了。这整个IT行业有问题,所以我在做自然道的时候,也在思考,做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在未来健康发展。我觉得既不是一个电脑公司,也不是一个手机公司,也不是一个电子公司,也不是一个软件公司,而是一个融合型公司,你既不能把它叫做电子科技,也不能叫做电脑科技,通讯科技,我觉得就是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公司。
理财周报:自然道主要想做什么?
杨兴平:我一直跟大家说4C融合的概念,就是把各种硬件、软件和服务结合在一起,它最能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最人性化,个性化。做到这一点的话一定可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这里面有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苹果,还有黑莓。
我是一个搞技术的人,从开始做软件、做硬件、做这些核心的技术,做到最后发现其实我们要寻找一个共通的东西,触动消费者的灵魂深处。
我们每一个人最终极的目标,是happiness,生活得幸福,生活得充实,这个happiness从哪里体现出来呢,它一定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才会有触动,现在人最需要的把复杂的东西变成最简单的东西,然后让他内心找到一个很愉悦的感觉。
电脑和手机对于现在消费者来讲,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是这么多复杂的功能不会用,不好用,当你把这样一个产品变成很简单的、很人性化的东西时,消费者就感觉非常好,这种感觉就非常好。
理财周报:你如何将这些理念在产品中具体体现呢?
杨兴平:外观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UI设计,用户界面的设计、服务的设计,你对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他有价值。我一开始是想中国股民最需要什么,我想就是理财。在我内心深处发誓要帮中国股民做一件事情,他们应该是最瘦最可怜的一个群体,中国股民真是把他们多年的积蓄,仅有的东西放进来了,然后都被那些大的庄家,大的基金玩了,因为信息不对称。
我一开始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让他们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地获取庄家异动的情况,尽可能降低风险。下一步就是他们不应该把心思都放在炒股上,25%放在股票市场上,25%放在房地产,25%放在保险理财银行理财,建立一个好的理财的理念,习惯,虽然不可能暴富,但他至少每年积蓄能够有8%-10%的回报,而不是只有1%-2%的回报。
理财周报:也就是手机炒股?
杨兴平:不止是炒股,比如大智慧、指南针就是把炒股做了,但涉及到银行、保险这块他们没有做,没有跟手机真正进行整合,他们只是一个嵌入式的软件。
另外交易本身的软件还是有问题的,我们在手机里面看到K线图,看到资讯,你可以交易,但是交易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股票,为什么选择这个股票,你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你的朋友告诉你或者你在别的地方看到某个股票,你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是盲目的。但是股票交易最根本的还在于你选择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你的资讯能不能帮你决策,我们就来帮你做这个决策。
理财周报:你的设想就是未来出现一个自然道手机。除了基本功能之外,加上理财,就像黑莓一样,你主要做理财?
杨兴平:对。
理财周报:你的软件目前跟TCL或者多普达捆绑吗?
杨兴平:我们应该是会采取开放式的策略,我们一开始会把我们的软件捆绑在TCL、多普达或者诺基亚的手机里面,来推广,但是我们做得好的版本一定是在硬件上要能自己掌控。硬件掌控,不一定要自己生产,甚至不需要我自己去设计这个板子,主机也未必要我自己设计,但是在界面和用户习惯上我们要把它做好。所以自然道我是要做集成的。
“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做到普及”
理财周报:盈利模式是什么?向谁收费?
杨兴平:我觉得还是要从用户那里收费。例如说包月啊、一次一次的收费啊。还有一种做法,是我们通过和券商合作给VIP打包一年。他和券商合作的过程里面呢,从佣金里面提。
理财周报:会允许一部分人是免费的吗?
杨兴平:基本功能是免费。
理财周报:除了向用户收费还有其它的吗?
杨兴平:我们与银行和基金公司合作,帮他们把资讯有效地发布出来。我们要把所有银行、基金公司甚至保险公司的产品都要提供出来,就像苹果的ITUNE一样,把所有唱片公司的音乐家的作品放在上面,并且变成最简单、最容易用的。
理财周报:现在还有难度,基金还没开牌照。
杨兴平:这个是以后,但是先把资讯给弄好,交易呢,基金就没有必要在手机上交易,这种时间的紧迫感,也就是基金发行的那几天,没有必要时刻去买,但是股票就是不一样的。
理财周报:你的基金产品钱向谁收?如果不销售钱就很难收。
杨兴平:长期来讲还是在服务器这一块。如果我们这个平台做得非常好的话,有足够多的群体的时候,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都会用来发资讯,这是可以突破的。
举个例子讲,像房地产房贷,每个银行都不一样,实际上他是可以返佣的,这里面如果100万的贷款,很容易就返佣1%、2%,就一两万,所以这里面都是有机会的。
理财周报:现在已经合作的券商有哪些呢?
杨兴平:宏源、国都。还有几家我们也正在谈,等到我们推广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券商。
理财周报:有没有考虑过竞争对手像大智慧、同花顺的竞争?
杨兴平: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我们未来要把手机的软件服务做到最完美的整合。苹果、黑莓与别的手机像诺基亚相比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不是说这些手机的功能他们没有,而是他们做得更人性化、更个性化。
同样在理财上也有这种问题。我觉得像同花顺、大智慧做的这些分析的东西、资讯的东西,实现了,有用户用,但是用户量还不算大,其实很多人不会用,把实用性、可用性、好用性的问题解决的话,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很多高端的软件可能就几万个人用。低端软件可能几十万、几百万个用户,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做到普及。
“有价值还要能创造价值”
理财周报:你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兴平:把硬件软件进行最完美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整合以后如何以一种健康的商业模式去驱动它。
理财周报:您说的商业模式简单说是什么样的呢?
杨兴平:能够持续提供给用户的服务,用户觉得有价值,愿意来支付,且这个支付一定是能够产生更多的价值。听音乐、聊天交友、发短信,这些东西有价值但是不能创造价值。中国最大的两种服务,不仅有价值而且可以创造价值,一个是理财一个是教育,所以从长远来讲我觉得这个行业消费者是愿意去支付的。
理财周报:你觉得现在你的竞争对手是什么呢?
杨兴平:我们能不能做好,不是说我们有什么竞争对手,而是说我们自身在这些东西的集成上能不能把它执行好,商业理念能不能做得非常完美执行到位。
理财周报:你觉得你现在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杨兴平:最大的优势是我对于硬件、软件、互联网的了解,过去二十多年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服务都做过,经历了很多公司,经历了很多行业。例如我们现在后台系统的结构,互联网怎样实现数据的集成,如何去传输,如何去使用,用户如何去定制,这些东西我都是比较熟的,在做手机之前,我实际上是做互联网的,我现在做移动互联网是很自然的。
理财周报:你的股东里面,网通和TCL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杨兴平:TCL主要是做终端,网通的田总是个人投资。
理财周报:现在花掉多少钱了?
杨兴平:我现在不是上市公司,还不便于透露这个。当然我们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我们需要多少钱就找多少钱来做,当然没有一家公司会说他不缺钱的。我觉得我们是比较合理的投入。
理财周报:你预期的回报是怎么样?
杨兴平:我希望用两三年时间进入一个良性盈利的阶段。因为做企业投入和产出一定要保证能够进入一个很快的良性的循环。同时我们是需要投入的。实际上我们已经投入了两年时间,2008、2009研发。我觉得我们再花两三年时间去营销,让企业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规划。
理财周报:过去一年做了什么?
杨兴平:开发后台平台技术,现在界面设计、核心模块设计基本上都做好了,现在基本上我们后台的系统和交易所、证券公司衔接,数据能够衔接,用户可以用PC去用,也可以用手机的终端去用。手机客户端就包括好几个方面,JAVA,互联网和短信平台。这可能是一个平台,平台搭建起来,也包括计费啊收费啊、客户管理啊,这是一个庞大的,和运营商、券商都是要对接的,这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核心的技术工程,因为我们不能只是硬件、一个软件,后台也要做好。
理财周报:和运营商都谈了吗?
杨兴平:还没有,原则上我们不希望和运营商都绑定,完全和它绑定对它太依赖也不行。需要合作,使用他们的通道,这个通道肯定是要分成的,但是占主导的尽量是我们自己。现在运营商实际上也遇到很大的挑战,3G网络服务如果只是拿他做更便宜的手机、打更便宜的电话,这对于运营商都是亏的,那我干嘛还要用3G的手机呢?我觉得现在3G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找到它的运用,能不能实现3G的价值。这个很重要,你搞3G搞到最后不能变成是为了做最便宜的手机,把话费搞得更低,这对运营商不利,对所有人都不利。所以你看去年手机厂商赚钱的并不多,原因也很简单,方向和思路有问题,这些东西呢,是需要摸索的。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提供商进行互利的互惠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把它做好。
理财周报:您对自然道未来预期如何?
杨兴平:当然要把这个做好也是不容易的,也不是说我们一定能把它做到最好。但是我相信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我觉得我们2-3年有这个机会做成第一品牌,至少是最好用的、最符合他们需要的、习惯的。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